本報通訊員 林高宏 劉金強
走進商州區楊峪河鎮楚山社區,一棟棟灰白相間的安置樓房錯落有致,一條條硬化平坦的道路縱橫相連,這里學校、超市、健身廣場一應俱全。
與安置樓一墻之隔的陜西天姿衣格服裝有限責任公司的縫紉車間,李金茹正神情專注地坐在縫紉機前,雙手來回穿梭,忙碌個不停。“我是楊峪河鎮銀明村人,后來通過享受易地扶貧搬遷政策搬到了這里,并在社區制衣廠上班,不僅過上了‘樓上居住、樓下務工’的生活,還能接送孩子上學。”提起現在的生活李金茹滿臉的幸福。
“政府的就業服務真的太好了,不但挨家挨戶登記就業情況,詢問我們想找什么樣的工作,還把就業工作站建在了家門口。通過工作站,我已經和一家公司談好了,過幾天就去上班。”說起商州區人社局的就業服務,陳塬街辦上河村五組村民李會敏感激不已。
近年來,商州區人社局圍繞讓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脫貧、逐步奔小康,結合實際,制定了《商州區全面加強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工作實施方案》,開展后續就業幫扶“三鞏固三提升”活動,不斷鞏固外出就業規模,鞏固就近就業成效,鞏固技能提升培訓效果,提升后續就業幫扶服務水平,提升人力資源市場規范化建設,提升創業扶持質量。成立“三建三帶”工作領導小組,落實把扶貧車間建在易地扶貧搬遷點上帶動就地就業的工作任務,確定工作人員,細化工作措施,促就業、促脫貧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
區人社局先后深入300戶800人以上易地扶貧搬遷點對就業狀況及社區工廠建設進行調研,召開易地扶貧搬遷后續就業幫扶工作組會議,對搬遷點社區工廠、扶貧基地規劃進行討論,各成員單位針對本部門易地扶貧搬遷扶持政策進行解讀,逐點對社區工廠、扶貧基地用房、設施建設、扶持政策進行研判,按照搬遷點規模和貧困勞動力就業狀況,制定商州區易地扶貧搬遷點社區工廠配套建設規劃。先后引進深圳富卓電子有限公司、商洛鑫康融通電子技術有限公司、陜西供銷興茂公司等勞動密集型企業在易地扶貧搬遷點興建社區工廠。目前全區在易地扶貧搬遷點建成并認定就業幫扶基地、社區工廠30家,帶動勞動力就近就業4046人,其中脫貧勞動力552人。
針對易地扶貧搬遷點保安保潔及設施維護人員匱乏的問題,商州區開發易地扶貧搬遷小區公益性崗位338個,調整已搬遷公益性崗位人員到現居住地就近就業。在36個搬遷點設立就業社保服務工作站,配備1至2名工作人員。通過開展就業、培訓意愿摸底,組織搬遷貧困勞動力轉移就業15073人,技能培訓30期1490人,其中貧困勞動力790人。在大荊、腰市、楊斜、楊峪河等7個大型搬遷點附近建成鎮級標準化創業中心,開展創業指導、創業培訓、創業貸款和創業補貼代辦服務。截至目前,實現易地搬遷勞動力就業15374人,戶均就業1.93人,就業率9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