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負責人一行走進秦嶺江山景區查看商洛木雕等非遺實物展示情況
蓮花燈、魚燈、螃蟹燈、老鼠吃西瓜燈……走進商州花燈傳承人雷美麗家中,猶如走進了花燈的世界,各式各樣的花燈形態生動、色彩鮮艷,讓人目不暇接。
6月17日,筆者跟隨商州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干部來到雷美麗家中時,她正坐在客廳制作蓮花燈花瓣,一張普通的宣紙經她巧手一捏一收一抻,就變成了一片片花瓣,再經過粘貼等工序,一盞酷似荷塘新開蓮花的花燈就完成了,整個過程一氣呵成,令人嘆為觀止。
“勒花瓣必須掌握這個寬窄,勒不好的話這個花瓣不均勻,就不好看。”雷美麗表示,這都是經過多年的實踐摸索,才能勒得均勻。
雷美麗今年60歲,是商州區東背街人。據雷美麗介紹,從她記事起就跟祖母學習制作花燈。祖母是遠近聞名的民間藝人,不管是剪紙、刺繡還是花燈制作,在州城都堪稱一絕。尤其是祖母的紙扎蓮花燈造型大氣,花瓣艷麗逼真,深受群眾喜愛,曾連續3年榮獲商州元宵節燈展優秀獎,并被陜西日報記者采訪報道。
經過多年的實踐摸索,雷美麗在繼承祖傳花燈制作技藝的基礎上,進行了多層面的改進和拓展。尤其是她制作的蓮花燈,花瓣經特殊工藝折、夾、揉、捏、點染之后,大氣逼真,色彩鮮艷,更多地保留了商州民間傳統藝術連年有余、喜氣盈門的寓意。
雷美麗制作的花燈多次參加市區舉辦的元宵節燈展,當在花燈內點上蠟燭后,流光溢彩,令人賞心悅目。屢屢獲獎的她也被譽為商州的“花燈仙子”。現在,雷美麗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祖傳的花燈技藝能夠更好傳承下去。
“目前,我們正在開展全區第六次非遺普查工作。今天,來到商州花燈傳承人雷美麗家,對省級非遺名錄項目商州花燈做進一步的調查和采錄工作。下一步,我們將做好非遺項目和代表性傳承人申報工作,讓商州花燈得到進一步的傳承和保護。”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干部郭曉峰說。
商州地跨長江、黃河兩大流域,歷史上有過三次大的人口遷徙,大批移民從湖廣、浙江、安徽、河南等地遷入,融入當地社會。獨特的地理環境和人文環境形成商州特有的生活習俗和文化景觀,非物質文化遺產較為豐富。
近年來,商州區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出版《商洛市商州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征集花燈作品對外展示、開展經常性非遺進景區宣傳展示和非遺展演活動、舉辦各類非遺傳承人培訓等舉措,讓非遺不再抽象,成為廣大群眾聽得到、看得見、摸得著的具象內容。同時,不斷拓展對外傳播渠道,把商州非遺文化的獨特內涵展示出來,助力商州文化事業高質量發展。
截至目前,商州區已擁有省級非遺項目5項、市級非遺項目38項、區級非遺項目54項,代表性傳承人省級2人、市級35人、區級59人,涵蓋傳統手工藝、美術、戲曲、音樂、民俗等類別,包括商洛木雕、商州花燈、東龍山狗娃咪泥哨、商州皮影、商州云云等項目。
“商州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秉持‘見人見物見生活’的理念,持續加強認定、記錄、建檔、研究等基礎性工作,著力保護非遺實踐、傳承能力、傳承環境,促進非遺在當代生活中延續發展和振興。”商州區文化館館長兼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張淼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