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通訊員 鄭 斌
今年以來,商州區創新探索“1134”工作法,即圍繞一個目標、配強基層治理隊伍,規范一個平臺、織密基層治理網絡,夯實三級責任、筑牢基層治理根基,建立四項機制、提升基層治理效能。壓緊夯實各級責任,扎實推動黨建引領、政府治理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全力提升基層治理能力水平。
圍繞一個目標
圍繞“一都四區”建設目標,商州區堅持高線選人,嚴格人選把關,實行區級聯審程序,注重從本村致富能手、大學畢業生、退役軍人、在外創業經商人員等優秀群體中培養選拔,著力配強“頭雁”隊伍;建強后備干部隊伍,著重選拔了一批懂發展、善治理、有干勁的優秀年輕干部,村級后備力量動態培育儲備869名。實施“千名領跑人”學歷提升計劃,落實學費補助等政策,在職村干部和村級后備力量實現學歷提升;實施村干部能力提升計劃,開展村(社區)黨組織書記(副書記)履職能力大賽,激發干事創業、比學趕超的熱情。健全小微權力清單,對“兩委”班子進行研判,動態調整履職不力的村(社區)干部;建立“三崗十八級”薪酬待遇體系,健全村干部離任、養老、醫療等保障制度,解決村干部的后顧之憂,激發其干事創業活力。目前全區村(社區)黨支部書記平均年齡47.3歲,其中,35歲以下81名,占比28.1%。按照社區常住人口每萬人不少于18名社區工作者的要求,全區51個社區共有736名社區工作者(含115名社區專職工作者),基層治理隊伍結構更加優化、綜合素質進一步提升。
規范一個平臺
按照社會治理“一張網”工作部署,商州區全力構建小網格精細化服務管理的工作機制,以戶籍人口全覆蓋為準則,搭建“區級指揮中心—鎮(街道)黨委—村(社區)黨支部—網格片區—網格員”五級網絡架構;以易地搬遷小區等群眾聚居地為依托,將全區劃分為4685個網格,每30—50戶評選1名網格員,負責察民情、聽民聲、匯民智,架起村“兩委”與群眾之間的連心橋,實現網格全覆蓋、服務零距離。制定《商州區基層社會治理工作考核辦法(試行)》,明確職責,將網格長、網格員履職情況納入績效獎懲評定范圍;對履職情況進行經常性考評,根據考評結果及村民滿意度,發放績效獎勵;利用“愛心超市”積分制度,將網格員工作成效納入積分兌換范圍,通過以分易物進一步激勵網格員履職盡責。在全區288個村(社區),逐戶編碼掛牌,各網格懸掛網格牌,整村擺放網格圖,確保整村網格劃分、人員分布,網格長、網格員、駐村律師等人員信息一目了然,方便群眾能夠及時精準聯系到所屬網格的網格員、網格長等工作人員;以村為單位每月召開培訓會,圍繞社區服務、基層治理、矛盾化解等內容,對網格員進行政策理論培訓和法律法規宣傳,提高服務群眾的能力。
夯實三級責任
商州區級四套班子主要領導分片包抓鎮(街道),36名區級領導包聯18個鎮(街道)和36個基層治理重點村(社區),聚焦鄰里糾紛、宅基界畔、鄉村振興、產業發展等鄉村治理難點與痛點,剖析問題根源,研究對策辦法,下茬解決好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將“民情走訪日”制度與鎮村居民說事“片區會”制度相結合,按照村(社區)黨支部書記牽頭抓、“四支隊伍”分片抓、網格員具體抓的方式,構建“鎮班子成員包村聯戶、村干部經常走訪入戶,共性事情領導領辦,具體事情專人專辦,特殊事情特事特辦,緊要事情急事急辦”的問題處理模式,壓實了網格員及公益性崗位人員職責,確保群眾反映問題事事有著落、件件有回音。由村黨支部牽頭,建立“周工作研判會”“院落會”“片區會”等制度,村黨支部書記隨時掌握群眾訴求,與“兩委”班子及時溝通,深入研判分析,制定處理意見;通過干部包抓片區,開展政策宣傳、安全生產、人居環境、產業發展及矛盾糾紛排查調處等,深入推進社會治理工作落地見效。
建立四項機制
商州區委設立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協調機制,依托區委黨的建設工作領導小組運行,18個鎮(街道)建立了以黨(工)委書記任組長的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協調機制,定期研究重大政策、部署重大工作、督辦重大任務、推進落地落實;持續深化黨建引領“吹哨報到”“接訴即辦”制度,推動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推行人民建議征集、重大事項聽證、重要會議旁聽制度和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反映情況建議“直通車”制度,構建多方參與的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建立“民情走訪日”制度,先后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和創新基層社會治理的若干措施》《關于建立“民情走訪日”制度提升基層治理水平的通知》等文件,集中收集民情民意問題,推動問題解決在一線,工作落實在一線,密切黨群干群關系。建立了社區居民委員會、社區物業服務公司、小區物管會、包抓單位“四方協同共治體系”和黨建聯建、城管執法、公安警務、司法法律、民政社團“五大服務進小區”的“4+5”協同共治服務機制,推動物業服務管理規范化、標準化、智慧化,逐漸形成部門聯動、群眾配合的長效治理機制。截至目前,全區401個小區環境衛生干凈整潔、車輛管理規范有序、智慧技防系統健全完善、物業服務管理規范等,實現了智慧化管理。建立清單管理為基層減負機制,全面清理村(社區)工作事項,清理規范村(社區)機構牌子和上墻制度,嚴格村(社區)蓋章證明事項,持續為基層減負賦能,進一步提升村(社區)自治能力和智慧化治理水平。目前已完成村級組織相關指導目錄14項,拆除不符合規定要求的標識標牌835塊,規范村級組織服務事項45項,明確不能辦理事項20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