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南璽 王孝竹
張保運雕刻茶海
張先保介紹哥哥張保運在東陽木雕展上獲獎的作品
在商州區腰市鎮上集村,有一處引人注目的兄弟木雕廠。廠房里,堆滿了形形色色的木頭,尤其是造型奇特的樹根,各類加工工具擺放有序。這里,便是張保運和弟弟張先保創作根雕作品的“藝術工坊”。走進他們家中,雅致細膩的根雕、木雕和仿古家具隨處可見,每一件都散發著獨特的藝術魅力。
張保運與木雕的緣分,始于同鄉郭樹壽的影響。郭樹壽是當地小有名氣的木雕藝人,張保運在其影響下,自幼便對木雕藝術情有獨鐘。2005年,年僅24歲的張保運,聽聞浙江東陽根雕技術精湛,毅然踏上了求學之路。4年后,弟弟張先保被哥哥說服去學習機器雕刻。兄弟兩人的性格迥異,張保運沉默寡言,初中起就對美術有著濃厚興趣,在東陽專注學習手工根雕;而張先保性格開朗,熱衷于探索新事物,主攻機器雕刻。
據介紹,根雕藝術的技法與木雕藝術一脈相承,是同宗同流的兩支分支。木雕主要是在較為規整的木材上設計出自己想要的東西,然后雕刻出來。根雕工藝程序繁復,選材、構思、根材處理、雕琢、拼接、磨光和著色上漆等,環環相扣、缺一不可,每件根雕作品因自然形態與獨特創意的融合而獨一無二,兼具自然之美與靈動之氣。
在浙江東陽學習根雕期間,兄弟兩人敏銳地捕捉到根雕市場的廣闊前景。2016年,張保運和張先保兩兄弟選擇回到商州創辦自己的根雕加工作坊。“最開始回來也不知道咱們這邊人喜歡什么樣式的木頭雕刻品,就從最簡單的擺件開始,拿到江山景區那邊去售賣。”張先保說,他根據兩人性格特點,讓哥哥專注擺件制作,自己負責宣傳推廣,開啟了在商洛的創業之旅。
“木頭雕刻的每一道工序都要細心琢磨,熟能生巧是基本功。而且我很喜歡這門手藝。每當自己雕出滿意的作品,那種喜悅無法替代,覺得再辛苦都值得。”張保運笑笑說,最開始學習的時候,每日伏案數十個小時,刻刀磨破掌心,木屑沾滿衣襟。盡管沒有系統地學習美術知識,但拜師學藝的磨礪讓張保運獲得了書本上無法獲得的教益和錘煉,使得他能夠靜下心、沉住氣,熟練掌握雕刻技術。
張保運介紹,創作根雕就像在培育一個新的生命。讓廢棄的樹根重獲新生,不僅需要深厚的雕刻功底,也需要投入更多的耐心和精力,一件完整的根雕作品需要經過構思、打胚、精雕、打磨、上蠟等多道工序才能完成,需要使用的刻刀就有幾十把,耗時少則一周,多則數月。
慢慢地,兩人的木雕手藝被更多人熟知,也有人專門拿著比較大的木頭前來預訂。“我們這邊雕刻用的木料基本都是棗木、柏木和核桃木,以核桃木居多。”張先保告訴記者,為了謀生,兩人不僅購置毛料,還會親自上山尋覓。平時沒事就在研究應該如何雕刻,如今,他們加工的成品涵蓋茶海、擺件、佛像、鳥獸、盆景等,同時承接門頭、牌匾、雕花等手工藝制作。
隨著互聯網短視頻的發展,2018年,張先保開始在抖音上發布他們制作的手工藝品。他們最復雜的根雕作品,是用近15個月時間,將客戶提供的槐樹,雕刻成一件長6米、寬2米、高2.5米的大型作品,其中的臺階、房屋和人物栩栩如生,完美呈現了古代山水生活場景。
“現在要緊跟時代步伐、融合創新發展,努力實現受眾年輕化、作品生活化。”張先保說,現在采用“線上+線下”的銷售模式,拓展客戶、構建場景,發展形勢還不錯??粗桓此茻o用的朽木,通過去腐、雕刻、打磨等工序,在他們手中變成形態各異、栩栩如生的工藝品,重新煥發了生機與活力。讓兄弟兩人感到無比的滿足,同時,也更有動力潛心鉆研。
展望未來,張先保希望有更多機會與同行交流學習,提升技術水平,讓更多人了解和喜愛根雕。兄弟倆也計劃創作更多實用型根雕作品,助力傳承者在精神與物質上實現雙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