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用中央財政革命老區轉移支付項目資金新建的郭村聯辦小學,孩子們在校園快樂地做著游戲。
裝修一新的北寬坪衛生院
本網訊(張希鋒 趙永利 牛江毅) 記者早就聽說,商州區自從實施中央財政革命老區轉移支付項目后,一些邊遠鄉村的面貌得到了極大改觀。初夏時節,記者懷揣特殊的心情,呼吸大山深處空氣中特有的麥香,走進項目地,親身感受老區鄉親們的生活狀況。
商州歷史悠久,是革命戰爭年代鄂豫陜根據地的中心區域。李先念、徐向前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都曾轉戰商州,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動人故事,為這方熱土染上了濃濃的紅色。為加快革命老區建設,2006年以來,中央財政革命老區轉移支付項目惠及商州,全區有32個行政村獲得這項資金1890萬元。
孩子上學的夢圓了
腰市鎮郭村聯辦小學是1952年始建于中鄉川的唯一一所完小,70年代曾設立中學,現有學生420多名。
校長郭書良說:“這所服役半個多世紀的完小,前幾年,校園設施破敗不堪,一度是老師不想在這里教,學生不愿在這里讀。經濟稍活躍的人,寧可棄耕進城,去給孩子當陪讀,也不愿讓孩子在這里上“爛學校”。鄉親們是窮怕了,想讓下一代受到良好的教育!”
2006年,中央財政革命老區轉移支付項目安排了60萬元,改造這所學校。在郭書良宿舍的墻上,一張老師們在整修前校園的合影,還可以看到當年學校的破敗與荒涼。如今,走在水泥地磚鋪就的校園林蔭道上,一棟堅固漂亮的框架式教學樓巍然聳立。校園里花草香芬芳、樹影婆娑。教學設備也現代化,多功能教學廳內,時尚美觀的桌椅,電視、電腦等各種設備。教室里瑯瑯的讀書聲,在這美麗的山村中頗有一些詩意。
“這兩年,校園變化大呀,窗明幾凈、整潔舒適。周圍400多娃娃們有學上了,大人們心坎里說不出的高興。”村民趙志勝感慨地說。
在商州,得益于該項目的還有大荊曹河小學、腰市龍崗小學、麻池河中心小學、北寬坪中心小學等6所偏遠地方的學校。
致富的小康路通了
沙河子鎮石門溝村,這幾年名氣越來越大了,除過歷史上遷徙這里的545戶“茍”姓村民改“敬”姓成名外,最有份量的還算從曾經的窮山溝一下子變成了今天的小康溝,并一躍成為省級一村一品示范村。
村支書敬軍富能一口氣說出一連串的數字:全村431戶1512人,建成林果業基地1733畝,良種核桃1183畝,中國沙紅桃260畝,良種櫻桃290畝,戶均4畝優質林果園;中藥材種植1200多畝,全村林果、中藥材收入608萬元,人均達到3830元。2010年,人均純收入6285元。
曾經貧瘠的深山溝,何以發展如此之快?鎮長張宏說:“這多虧中央財政革命老區轉移支付資金的幫扶。2007年,革命老區項目安排石門溝村公路改造資金60萬元,建成了四公里的水泥路,疏通了村民“小康之路”的關節點,被群眾喜稱為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