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要感謝黨,感謝這條路!現在進城只需半點多鐘,早上5點起來,采摘的新鮮櫻桃,6點鐘就能進城里的市場,10點鐘就變成鈔票裝包包啦!”熱情的小敬一邊招呼吃櫻桃,一邊樂呵呵地說。
“路的通暢,讓村里的紅桃、櫻桃、核桃等水雜果,能快捷地運往山外。有了致富路,村民抓產業,建基地的熱情也格外地高。養雞、養豬、種藥都規模化了,收入不增加都不行。”村民老張的一席話,正代表著石門溝村1500口群眾的心聲。
自來水接到家里來
白楊店鎮于塬村,緊臨國道,靠近丹江。理應不缺水的村,群眾用水卻一直是個大難題。
畜牧養殖戶老于說:“村里2000多群眾一直靠村中僅有的幾口老井取水,旱季用水緊張時就到離村數公里外的江畔挑水。祖祖輩輩都這樣,已經習慣了。改革開放后,村里發展生豬、蛋雞養殖,蔬菜種植,經濟林果等產業,但隨著產業規模的不斷壯大,才意識到水是制約經濟發展的大問題。”
“要讓家家戶戶用上干凈衛生的自來水!”這是現任村主任于拴住當年競選時的承諾。這位年過四十,被譽為“村民致富帶頭人”的老黨員說:“這個愿望今天終于實現了!多虧逢上了黨的好政策,靠著革命老區項目資助的這80萬,加上一事一議自籌及獎補的60多萬,村上水的問題終于解決了。”
如今,你隨意擰開一農戶家的水龍頭,一股清澈的泉水就噴涌而出。喝一口,跟城里的水比起來,少了濃濃的漂白劑味,多了甘甜味。
鄉村看病不再難了
北寬坪鎮,紅二十五軍、豫鄂陜分區支隊曾戰斗過的地方。史上商洛縣委、縣民主政府成立在該地唐渠村,這個在商洛革命史上經常曾多次被提起的地方,由于生活環境的艱苦和自然經濟的落后很少受世人關注。
王世賢,鎮衛生院原退休老職工,曾給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黨和國家領導人李先念同志看過病、送過飯。因而對該鎮這個曾獲老區項目資金支持建設的衛生院項目格外上心。
這個衛生院始建于1954年,半世紀來,服務方圓20公里的1.5萬余名群眾。兩年前,院里僅能醫個頭疼腦熱的一些小病。醫院檢查設備也僅限于“老三件”。2007年,在老區項目補助的40萬元扶持下,先后對1067平方米的門診樓進行了系統整修,改造了手術室,建設了標準化產科,硬化、綠化院落,新增了10張床位。現在,走進鎮衛生院,掛號室,繳費室,藥劑室,內、外科門診室,B超室,化驗室一應俱全。印象中城里醫院才有的這些名詞不成想在這兒也有,環境優美、錯落有致、整潔清爽。醫院里現有醫務人員34人,年輕人就占一大半子。
正在接受檢查的村民王志芳說:“黨和政府的政策越來越好,現如今,這里可以拍片,做B超、做化驗、照心電圖等檢查,以前到大醫院才能看的病,現在來鎮衛生院就行,而且住院報銷的錢多,群眾實惠多了”。
在革命老區項目扶持下,全區大荊鎮、楊斜鎮等9所中心衛生院相繼建起了綜合樓,重現了勃勃生機。
截至目前,中央財政革命老區轉移支付項目,累計投資商州區校舍建設資金376萬元,修建校舍5890平方米,解決了偏遠山區約9000名中小學生上學難題;累計投資330萬元,完成5個鄉鎮衛生院基礎設施建設,解決了山區約13萬群眾就醫難;累計投資608萬元,完成8個供水工程建設,解決了17個行政村的飲水安全問題;投資120萬元,有效解決了山區16個行政村2500多群眾的行路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