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井方東)2010年,商南縣財政局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把聯村幫扶作為機關黨建工作的主旋律,構筑城鄉黨建三大相融互動平臺,讓機關黨建與共建村黨建同頻共振、互促雙贏。
組織互聯互動促發展
按照“聯感情、扶志氣、引路子、上項目、傳技術”的工作思路,組織所屬的局機關支部、農稅局支部、會計核算中心支部分別與魏家臺鄉大陽坡、耀嶺、文化坪三個村黨支部開展互聯共建結對幫扶活動,重點圍繞制訂一個規劃、盤強一個班子、帶好一支隊伍、建好一個陣地、完善一套制度、興辦一個項目、解決一個難題、辦成一件實事的“八個一”活動,充分發揮其在資金、項目、協調等方面優勢,幫助共建村理順發展思路,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拓寬農民致富渠道。一年來,財政局幫助共建村爭取項目兩個,爭取幫扶資金6萬元,解決200余群眾出行難題,新修自來水工程5處,發展黨群共富示范工程3個,村級集體經濟實力明顯壯大,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30%以上。積極向上爭取資金3萬元,送水泥10噸,購置辦公桌椅3套,協助文化坪村兩委會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極大地改善了村黨支部辦公條件。按照“抓龍頭帶群體”的思路,協助耀嶺村引進年產300萬噸的釩精粉的生產線,每年可解決400余名農民就業問題。在相融互動活動中,財政局主動聽取共建村黨員、群眾對財政工作的熱切要求,了解社情民意,為完善涉農資金“一折通”發放辦法和規范村級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配套資金落實辦法提供了依據。共建村黨支部為財政局選派5名政風行風監督員和9名涉農補貼資金兌付監督員,幫助財政局改進工作方法,打造陽光財政,促進財政工作科學發展。
黨員互幫互評樹形象
財政局組織引導黨員干部開展互幫互評活動,讓機關黨員與共建村黨員群眾結對幫扶,積極開展“送政策、送資金、送項目、送技術、送溫暖”為主要內容的“五送”活動,幫助共建村黨員群眾掌握政策、學法用法、脫貧致富、發展生產。去年,局機關黨員為大陽坡村25名困難黨員贈送化肥25袋、玉米良種25公斤,發展養殖大戶2戶,栽種核桃10畝。局黨組書記蔡海成同志的包扶對象謝蘭花是耀嶺村一個孤兒,衣食無靠,自從蔡局長包扶后,按時給她送去大米、面粉及慰問金,并協調從低保、五保等救助渠道解決了她的基本生活問題。朱書梅同志的包扶對象黃開霞是一個下肢癱瘓的殘疾人,常年臥床不起,生活異常艱難,朱書梅主動為他購買了輪椅,逢年過節都去看望他,還幫助他辦理了申請殘疾人補貼相關手續。
財政局始終把共建村作為機關黨員干部綜合教育基地和財政服務農村工作的一個試點。他們結合創先爭優活動,積極號召黨員干部向沈浩同志學習活動,在學先進、趕先進的過程中,找到解決農村發展資金短缺問題的有效途徑。組織黨員干部深入共建村開展幫扶承諾活動,幫助群眾確定致富項目12個,送面粉10噸、棉衣棉被50套、災后重建資金7萬元。主動兩次邀請共建村黨員到財政局開展黨員評議活動,對每一位包扶黨員評定格次,對財政工作提出合理化意見和建議,促進機關黨員轉變作風、樹立形象。
干群互訪互學解難題
聯村幫扶解難題不能光說在嘴上,更重要的是落實到具體行動中。財政局大力推行“一線工作法”,要求黨員干部深入基層、企業、群眾,通過調研出思路,運用調研創特色。這是商南縣財政局的一致共識?;谶@種認識,他們每年確定3-5個調研課題,組織機關干部進村入戶,深入田間地頭,集中開展課題式調研,讓機關干部聽民聲、察民情、解民憂,并把新的惠民政策宣傳到各家各戶,讓農民學技術、換腦子、變法子,提高致富能力。同時,他們還把干部群眾的智慧收集起來,變“一碗水”為“一桶水”,推進財政工作創新,破解農村發展難題。針對過去涉農補貼資金采取現金形式發放,環節多、缺少透明度、監督困難等問題,局黨總支決定把財政涉農補貼資金全納入“一折通”進行發放,保證各項財政涉農補貼資金及時、足額、安全發放到廣大農民手中,有效避免了代領、冒領、資金滯留等現象的發生。2010年,全縣“一折通”發放財政涉農補貼達30余項,資金近1個億,全部及時足額發放到位。針對財政支農資金管理分散、銜接不夠、交叉重復、效率不高等突出問題,局黨總支決定采取整合項目、整合資源、整合資金的辦法,將分散于各部門的支農資金進行捆綁集中使用。2010年,共整合財政支農資金8094萬元投入“三農”及生態旅游領域,新建茶園2.5萬畝、蔬菜大棚8135個,建成良種豬擴繁場1個、年存欄500頭二元母豬繁育場7個及萬頭生豬屠宰場1個,30個新農村建設和8個扶貧重點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改善,項目區農民人均純收入高達3988元,比上年增長1200元,財政資金的“四兩撥千斤”和“乘數效應”得到充分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