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王存富) 丹鳳縣竹林關鎮是去年“7·23”特大洪災的重災區,當時的洪流吞食了大量河堤、農舍、良田,鎮政府附近的窯溝和大柴溝泥沙巨石涌入鎮街,致使居民房舍倒塌,學校、機關、門店受損嚴重,造成直接經濟損失3.6億元。時間過去了將近一年,竹林關的恢復情況如何?筆者6月下旬前往采訪,親身感受到了竹林關的巨大變化。
在竹林關新街,兩臺機械正在施工,不遠處,一群干部在忙著幫助群眾搬遷。高挽褲管、滿臉淌汗的鎮黨委書記賀丹華在機械旁指揮,鎮長劉軍斌帶領鎮村干部在幫助群眾搬運東西。有人給他拿來草帽,他看到身邊一位漢子光著頭,就雙手遞上,那漢子連連擺手,劉軍斌硬是給戴在頭上。據劉軍斌介紹:這條街道的打通,不僅可拉近桃花谷水保科技示范園與郭山公路、滬陜高速的距離,還將為下一步鎮上實施的“北擴東延”工程打下基礎。
一年前,滿目瘡痍,一片狼藉的桃花谷水保科技示范園,如今,道路寬敞,耕田平整,民居亮麗,家家門前小橋流水,竹影搖曳。昔日的亂石灘,現在已是田成方、樹成園、堤相連。據了解,該工程投資1200萬元,修建堤、渠、路2.6公里,栽植樹木28萬株,工程按照“生態觀光、水源保護、協調發展和促進農民增收”的原則,實現人水和諧目標,發展壯大了水土保持旅游觀光產業。
大柴溝是“7·23”特大洪災中地貌毀壞最嚴重的地方,當時泥沙巨石堆積如山,現在兩公里長的排洪渠已經修成,兩側的山、水、林、田、路已得到全面治理;至6月底,投資1200萬元的大柴溝治理工程已完成進度的98%,旁邊建設的“7·23”紀念館已完成雛形。
在銀花河畔,投資3800萬元的銀花河堤修復工程已近尾聲,石槽溝、桃峰、月鳳等村的水毀公路修復已全面完工,轄區內的5座水毀大橋即將竣工,春季啟動的中小學校辦公樓、鎮政府辦公樓、鎮法庭、財政所、計生服務站等工程均已完成主體建設。在窯溝災民安置點,獨具特色的徽派建筑為山鄉增添了迷人的色彩。據悉,該鎮今年在王塬子、鎮西街、窯溝、桃峰、光明廟灣實施集中安置點5處,已安置災民213戶,分散安置567戶,修繕危房693戶。到目前,全鎮98%的災民已搬入新居。
加強集鎮建設,讓鎮街恢復昔日的繁榮,是鎮黨委、政府的工作重點之一。據了解,鎮政府今年多方爭取資金,投資80萬元硬化老街,安裝下水工程,投資60萬元為街道鋪設地磚,栽植名貴樹木,投資80萬元建起以竹林、竹海為主調的江濱公園一期建設任務,投資23萬元安置了路燈;還建起專業環衛隊,啟動水廠建設、竹林關人家建設等,使古鎮煥然一新,服務功能日趨完善。談及今后的發展,鎮黨委書記賀丹華說:下一步我們將重點抓好城鎮建設和旅游三產,北擴東延,使城鎮常駐人口達2萬以上,實現暢游金絲峽,吃住竹林關的目標,力爭通過三至五年把林關建成最文明、最干凈、最繁花、最宜居的歷史名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