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樊利仁 李小龍)金秋時節,走進丹鳳縣商鎮商山村,一排排整潔漂亮的房屋,綠樹倒影在水中央,魚兒歡快地在小溪里游玩,新建的村級活動場所干凈衛生,群眾房檐下懸掛著新鮮的紅辣椒和玉米棒,映襯出一幅色彩絕美的田園山水畫。該村村委會主任近日告訴我們,“眼前這一切,都是縣上實施小流域治理帶來的”。
近年來,丹鳳縣以實施小流域“丹治”等項目為依托,在各流域設立生態修復區、生態治理區和生態保護區三道防線,實行水土保持、面源治污、防災減災、科技示范“四同步”,對棣花、商鎮、龍駒、月日、竹林關等鎮范圍內的58條小流域進行“山、水、林、田、路、村、堤”綜合治理,封禁自然修復生態林42萬畝,營造生態林9萬畝,栽植經濟林木4.2萬畝,新修石坎基本農田2.46萬畝,發動群眾在新修梯田地種植地膜洋芋和丹參、板藍根等中藥材,在地坎栽植二花等作物,農戶畝均收入增加500多元。結合小流域治理,累計新修、改造道路42公里,硬化通組路365公里,栽植綠化河堤苗木6.5萬株、43.5公里,在丹江沿線安全地帶建設移民集中安置點16個,安置受洪水、泥石流、滑坡體威脅的群眾563戶2015人。竹林關銀花河流域栽植竹帶1.2公里,成為當地一道美麗的風景線;據初步計算,流域治理項目區每年輸入丹江河泥沙量至少減少6萬噸以上,減少廢污排入1.5萬噸,人均增加基本農田0.11畝,丹治“桃花谷”流域已被列入省級首個水保科技示范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