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駱昭君)柞水近年有效利用資源,積極引導群眾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模式,走出了一條立體農業促增收的道路。
林藥間作。針對林多地少、林藥資源豐富的實際,采取“企業+基地+農戶”的運作模式,把中藥產業開發與退耕還林、天然林管護、公益林建設等有機結合起來,大力建設非根和非根莖類中藥材基地,探索出一條林藥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新路。建設中藥材GAP種植示范基地1萬畝,發展木本中藥材35萬畝以上,力促盤龍公司、歐珂公司上市發展,實現中藥產值18億元以上。
林果結合。堅持改良與新建并舉,春季完成核桃、板栗良種建園0.9萬畝、嫁接改造4.5萬畝、綜合科管21萬畝,林果基地迅速擴張,全縣發展到55萬畝,產量達到5000噸以上,人均增收1000余元。
林下養殖。借助林地的生態環境,利用林地資源,發展種植、養殖等多種產業,實現農、林、牧資源共享,經濟共贏的復合經營模式。積極推廣雞腿菇林下人工種植。目前,該項目實驗已成功,將帶動發展3至5個雞腿菇示范鎮,年實現生產雞腿菇菌包150萬袋,產值3000萬元。
溫棚種植。鼓勵農民發展大棚反季節蔬菜,在大棚建造、品種選擇、育苗栽植、田間管理、收獲銷售等環節對農民實施培訓,引導農民種植根菜類、白菜類、綠葉類、茄果類、瓜類、豆類、薯芋類、蔥蒜類等13大類100多個品種,使全縣蔬菜呈現出“周年生產、四季有鮮、均衡供應”的格局,達到“春提早、秋延后、冬補淡”的效果。據不完全統計,大棚蔬菜年畝產1萬多斤,菜農年收入在1.5萬元以上。五是庭院栽植。積極引導農民在門前屋后發展庭院經濟,利用零星土地建小禽(畜)場、小作坊、小果園、小菜園、小樂園(農家樂)、小魚池等,將“寸土地”變成了“聚寶盆”,有1000多戶貧困戶依靠綠色庭院經濟致富。
生態養殖。積極推廣低碳生態養殖模式,應用生態養殖技術,采取沼氣循環利用,將糞便變廢為寶,同時解決了農戶用氣和養殖場用氣難題。截至目前,共建成養殖小區沼氣工程12處,戶用沼氣9560口,成立沼氣服務站30個,并在蛋雞飼養戶中引導農戶實行規模化、生態化養殖,有效增加農民經濟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