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部門人員發現的一通墓碑。
柞水縣文物部門近日在該縣發現一處清代墓葬,初步推斷為一處清代朝廷為陣亡官兵設立的集體墓地。墓葬的發現,為研究當時軍隊喪葬習俗及清代戰事具有重要價值。
墓冢40余座 墓碑2通
柞水縣文物部門人員9日告訴記者,發現的墓地位于縣城東門后東坡一條山梁上。山梁東西走向,兩側為沖溝,上、下部寬,中間窄,最寬處達40米,最窄處約20米,一直向上延伸至東坡梁下10余米,長達320余米,分布面積約8000平方米。墓地最上部豎立有一根石柱,地表以上通高125厘米,石柱上部為半球形,高11厘米,下為15×22厘米方柱形,高114厘米。石柱正面陰刻楷書:“孝義營義地”五字,左側面陰刻楷書:“咸豐十年桂月立”七字。
考古人員發現的墓地現存墓冢40余座,墓碑2通。墓冢大部分封土已平,僅存散亂塊石。一塊墓碑為青石石質,上圓下方,高55厘米,寬30厘米,碑文為陰刻楷書“陣亡兵丁吳正魁之墓”,無年款及立碑人。另一塊墓碑為方磚形,是在一塊28×45厘米土坯上先刻上碑文然后燒制而成的,碑文為“故外祖蔡公天化之墓”,落款為“咸豐十一年十二月初九”。
當地留有許多起義軍足跡
柞水縣文物部門工作人員稱,據史料記載,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時朝廷認為長安、藍田的南山和鎮安的北山一帶“山大林密,易藏奸宄”,派知事鎮亂,劃定地域命名孝義廳(取孝義為本之意)直屬長安府,廳址設在今柞水縣營盤鎮營鎮村。孝義廳設孝義營,編制兵丁580名,作為駐地守軍。清嘉慶七年(公元1802年)廳城被洪水沖毀,嘉慶八年(公元1803年)移址于今柞水縣城內,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撤廳設孝義縣,民國四年(公元1915年)改為柞水縣。
據了解,柞水縣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歷史上曾經有許多起義軍轉戰這里。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南方羌族起義軍、黃巢(公元884年)起義軍、明朝崇禎六年(公元1633年)陜北農民起義大軍以及太平天國農民起義都曾在這里留下了足跡。
“柞水古為長安重要門戶,曾是長安通往安康的要道,連接湖北的天然紐帶,有‘秦楚咽喉’之稱。孝義廳作為清代朝廷在柞水設立的一個重要軍事防衛機構,戰爭較多,朝廷為陣亡官兵設立集體墓地在其他地區并不多見。墓地的發現為研究當時軍隊喪葬習俗及清代戰事具有重要價值。”該縣文物部門工作人員說。(西安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