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趙有良)9年的時間里,丹鳳縣蟒嶺山區農民養豬專業合作社收獲了太多的意外和驚喜,2006年被省農業廳認定為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2010年榮膺陜西省百強示范社,2011年該社生產加工的“蟒嶺山”牌熏肉榮獲第十八屆中國楊凌農業高新科技成果博覽會“后稷獎”,近日,該社又榮獲國家農業部公布的全國首批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一個地處蟒嶺深山的農民養豬專業合作社,何以能在全國聞名,記者近日對其進行了走訪解讀。
是窗口也是平臺
一幢四層小樓,一塊合作社牌子,沒有寬大的場地,沒有現代化的廠房,沒有流水線生產線,有的是加工訂單,標準化生產加工流程,規范化質量檢測體系。“企業有生產許可,有質量認證,有成套的生產加工標準。去冬生產加工的熏肉產品早已銷售一空,現在展室的禮品包裝是為西洽會準備的樣品”,合作社名譽理事長張建民自豪地介紹說,“這里對外是連接市場的窗口,訂單產品已遠銷到山西、新疆、北京、上海等地,對內是服務社員的平臺,合作社社員最多時發展到庾家河、巒莊、龍駒寨等4個鎮的15個村,主要是服務丹鳳的蟒嶺北山區”,“關鍵是這里自然環境好,生態養殖,綠色無公害,推廣養殖的全是三元雜交良種,好山出特產,好豬產好肉,本質決定品質”,“市場最善于選擇和淘汰,市場打了高分,產品才能獲得金獎,社員滿意政府肯定,合作社就奪得了全國示范社的榮譽。
產業包扶的結晶
丹鳳縣蟒嶺山區農民養豬專業合作社正式成立于2007年2月,其前身則是創辦于2004年8月的庾嶺鎮花椒溝口村養豬協會,養豬協會的成立則緣于包扶該村的產業開發工作組。 花椒溝口村地處丹鳳縣城北一百多里的蟒嶺深山,當時人均收入只有幾百元,村民養豬用樹棍搭個圈,一年戶均養一頭豬,年關時把豬殺了風干做臘肉,沒有人指望養豬能掙錢。但這里良好的自然環境和生態養殖,決定了這里養殖的生豬肉品特別香美。
2003年,丹鳳縣實施了千名干部進百村包扶萬戶發展產業的“千百萬”工程。工作組成員進村后,他們以養豬業為突破口,向群眾宣傳科學養豬、規模養豬低成本、高收入的好處。設法幫助村民修圈舍,資助購買仔豬、母豬、種公豬,扶持建起了韓溝、北溝、花椒溝養豬小區,最終在全村掀起了養豬熱潮。養豬規模發展起來后,工作組把大戶組織起來,于當年8月成立了花椒溝口村養豬協會。協會配備了冰箱、疫苗箱、獸藥箱及電腦、打印機等辦公用具,為全體會員配發了統一的工作服和衛生服,成立了防疫治病、飼料購銷、生豬銷售組,設立了飼料供應點、獸藥銷售點、良種配育點,培訓配備了獸醫和檢疫員。
協會的建立為廣大會員和養豬戶提供了優質高效的服務,給全村養豬戶帶來了明顯的經濟效益。2004年底,這個村生豬飼養量由上半年的308頭猛增到3600頭,當年銷售2460頭,收入147.6萬元,養豬戶人均養豬收入達到430元,占當年全村人均純收入1100元的39%。
“協會統一圈舍規格,統一購料,統一防疫,統一銷售,降低了飼料成本,增加了銷售收入,從買豬娃、供飼料到上門收購,一頭豬讓群眾多收入200元,一萬頭就多收入200萬呀”村支書陳善文感慨地說。此后,協會發展順風順水,輻射帶動周邊5個村的養殖戶紛紛加入,到2006年時,協會橫跨五個村,會員由最初的30多戶發展到306戶,養豬規模發展到2萬多頭。
對接市場的鏈條
就在養豬協會風生水起的時候,國內豬肉價格卻經歷了“過山車”式的大起大落,導致養豬市場波動較大。為了化解市場風險,他們經過一番市場調研后,將目光瞄向了當地傳統加工的“磚板肉”,這是丹鳳北山人制作的一種臘肉,配有花椒、大茴等香料,腌制后用柏樹枝、甘蔗皮、香椿樹皮生火熏烤,熏好的臘肉晶瑩剔透,風味獨特,具有開胃消食等功能。便大膽決定加工生產傳統熏肉,以打造合作社“第一車間”來拉長產業鏈條,降低市場風險,增加社員收入。2005年試產后,產品供不應求,很快便創出自己的品牌和特色,實現了產、供、銷“一條龍”。經過市場的洗禮,花椒溝口村養豬協會規模不斷壯大,經營形式日益成熟,2006年協會被評為全省“縣級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先進單位”,被省農業廳認定為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
隨著外部市場的打開,2007年他們在跨村協會的基礎上,依法組建了丹鳳縣蟒嶺山區農民養豬專業合作社,下轄15個分社,這在當時的商洛是成立最早的農民專業合作社,也是入社規模最大的一家。當年入社社員達到了1700多戶,到2008年時,銷售生豬6萬多頭,社員銷售收入7200多萬元,人均純收入達2625元,高出了當年全縣的農民人均純收入,創辦的熏(臘)肉加工廠擁有了自己的注冊商標,產量、產品類型不斷增加,還開發出了開袋即食的真空包裝產品,企業擁有冷庫、冷鏈運輸車、熏肉房、淹肉池、蒸煮鍋、真空包裝設備、冰箱、電腦及產品展銷廳,總價值達300余萬元。加工生產的商芝熏肉、野味及農副產品實現上網銷售,并與沃爾瑪、華潤萬家、世紀家樂、陜西省冷庫等建立合作關系,2009年銷售產品10萬斤,產值300萬元,純收入100萬元,成為商洛山區的一面旗幟。2011年11月獲得第十八屆中國楊凌農業高新科技成果博覽會金獎之后,“蟒嶺山”牌熏肉更是名聲大振,在西北地區有了自己穩定的消費群體,堂堂正正地擺在了北京等大城市超市的貨架上。
再次面對著考驗
從自發的散戶經營到集中經營,從跨村協會到專業合作社,從單一的生豬養殖到熏肉加工,9年來,蟒嶺山區農民養豬專業合作社累計投資400多萬元,一路走來,贏得了廣大社員及村級組織的支持,也得到了各級黨委和政府的好評,名頭越來越響亮。然而,在名譽紛至的時候,該合作社卻面臨著新的挑戰,從2010年以來,農村生豬存欄大量減少,特別是散養戶越來越少,合作社社員和養殖規模銳減。
“成績,只能代表過去。”“其實,合作社的每一次發展,每一次擴建,都如同一個蹣跚學步的幼兒,離不開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盡管如此,嗅覺敏銳的張建民依然自信滿滿,他分析認為,養豬專業合作社市場的潛力巨大,表示要抓住目前生豬生產恢復發展的有利時機,促進合作社生豬生產結構調整,轉變發展方式,大力推進規模化養殖,全面拓展業務,建起新的大車間,將產品向更多的超市推進,將合作社進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