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陳風軍 李鋒)鎮安縣鐵廠鎮新聲村農民徐祥紅從一個沒有一技之長的打工仔,變成了遠近聞名的“養豬狀元”,并帶領大家走上了集約養殖的致富之路。今年5月,他被評為省“勞模”。
不當經理當豬倌
1996年夏,初中輟學的徐祥紅開始出門務工。因缺少技術,只能在一個磚廠做小工,后來逐步走上班組長、部門經理、副經理的崗位。2000年,他辭去磚廠工作,當上包工頭,掘得了返鄉發展的第一桶黃金。
每次回到家鄉,看到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仍然依靠外出勞務,青壯年出門打工,老弱婦孺在家務農,一年到頭都不寬裕,徐祥紅就有種說不出的酸楚,就想靠家鄉富裕的土地和剩余勞動力發展主導產業。他學政策,跑市場,拜專家,決定投資興辦生豬養殖業。為了熟練掌握養殖技術,辦好養殖場,他自學《養豬》專著,訂閱《當代畜牧》等雜志,報名參加自學考試,并把拆遷工程委托他人管理,親赴楊凌學習生豬飼養、疫病防治等科學管理技術。2007年初,徐祥紅投資200萬元,在家鄉新聲村創辦了第一個生豬養殖場,租賃土地21畝,購回種豬60頭,仔豬1000頭,2008年總產值達180萬元,獲利30萬元,一年后,養殖場存欄種豬400頭,實現年可向市場提供近萬頭商品豬的規模。2009年又投資200多萬元,租賃土地20畝進行擴建,建成年出欄育肥商品豬2萬頭的萬頭豬育肥場,生豬遠銷上海、天津、廣州、深圳、福州等地,年利潤100多萬元。
徐祥紅告訴筆者,“他正在籌建占地10畝的生豬原種繁育場,計劃購進加爾新美爾原種豬500頭,通過科學繁育,實現本地豬的改良,帶動大伙都致富。”
大家富才是真的富
養殖場興辦后,解決了附近30多名農民的就業,使他們在務農的同時,有了一份穩定的收入。為了帶動更多的農民通過創業致富,他把自己所掌握的技術手把手地教給其他養豬戶。他又采取“公司+農戶”的方式擴大經營,成立鐵廠鎮新聲村養殖協會,目前已發展會員500余戶,涉及新聲、新聯、新民多個村,并向周邊鄉鎮逐步輻射。同時成立“無公害養殖服務中心”,推行“統一品種、統一技術、統一供料、統一防疫、統一銷售”的五統一運作模式,為個體養殖戶提供一體化服務。
一位姓倪的養豬專業戶高興地對筆者說,“我們多虧了老徐,大家的日子才紅火起來。在他的‘傳、幫、帶’下,新聲村群眾養豬勁頭大得很,鐵廠及周邊地區經過他幫扶的養豬戶達500多戶,養豬最多的年出欄200多頭,效益好的農戶一年可盈利6-7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