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報訊(汪曼莉 李島)“以前,這里是一片荒山。夏天常常是暴雨引發泥石流,水土流失非常嚴重。自飛播造林以后,很少再有暴雨,泥石流也就少了。”從1987年到2012年間從事丹鳳縣流嶺飛播造林基地護林員工作,現任丹鳳縣寺坪鎮趙塬村白塬組組長的周成良告訴記者。
丹鳳縣流嶺飛播造林基地是以油松為主的混交型飛播林,1976年至1986年間,林區共實施飛播造林62.58萬畝,從2007年至今,采取修枝、割灌、除草和生態疏伐等多種撫育措施,共實施撫育面積6.7萬畝。目前活力木蓄積量達到186萬立方米,是西北五省乃至長江以北地區面積最大的飛播林基地之一。
據介紹,丹鳳縣流嶺實行飛播造林后,森林生態效應十分明顯。過去是“十旱九不收,下雨泥石流”,寺坪、花園、毛里崗等地夏季經常遭受冰雹襲擊。飛播林郁閉后,這條冰雹帶基本消失,瀕臨絕跡的羚牛、豹、林麝、靈貓、黑熊、斑羚、錦雞等珍稀動物遷回林中生息繁衍,促進了人與自然和諧共處,人居環境也得到了改善。
流嶺飛播造林基地的建成,在改善人居生態環境的同時,還給當地村民帶來了可觀的收入。據悉,流嶺地區按照國家、集體、個人“226”的股份制比例進行分紅,從2007年至今,已兌付群眾分紅520萬元。目前林分樹高達7-8.5米,胸徑8-12公分,畝產值2000多元。“1986年以后我們開始撫育間伐,從1996年至今,間伐了4次,共收入7萬元左右。”周成良說,家中的收入主要來源就是流嶺飛播造林基地的撫育間伐、種植山茱萸和核桃,以及自己的勞務輸出。2011年,周成良一家在鎮上蓋起了新房。
為使營林生產有序開展,流嶺林場成立了撫育質量督察組,在深入撫育區檢查撫育工作的同時,政府還對木材需求進行審批,并落實責任,開展人員技術培訓。目前,在流嶺林區完成和推廣的飛播造林試驗項目多達10余個,其中“飛播林撫育間伐技術樣板建設”“飛播林撫育間伐綜合利用示范推廣”“GPS在飛播造林中的應用”“飛播造林地面及植被處理”等試驗項目取得重大成果,并在全省進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