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政治高度做項目,從百姓立場算效益。盤點2013年的民生“成績單”,可謂亮點頻現:共開工建設民生工程148個,已經竣工項目121個,完成投資11.76億元。新增城鎮就業2250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9.34萬人,其中勞務輸出7.24萬人,勞務創收達7.64億元。全縣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3810元,同比增長16%,農民人均純收入達6490元,同比增長17.2%。開工建設保障性住房1775套13.82萬平方米,建成鎮公共租賃房1000余套,建設陜南移民搬遷集中安置點13個,安置群眾2200戶8500人。啟動建設丹鳳二中、思源實驗學校等項目。藥品“三統一”和“零差率”銷售實施良好,體育場綜合訓練館投入使用,發放廣播電視“戶戶通”設備23676套。全縣醫療、養老等五項保險覆蓋面不斷擴大,困難弱勢群體救助、五保供養、最低生活保障等工作有序實施,社會保障水平明顯提升,建成了竹林關區域敬老院、縣中心敬老院康復樓及5個老年幸福院。全縣1.16萬農村低收入人口實現了脫貧。
創新工作理念:注入生態文化元素打造“樂居丹鳳”民生品牌
丹鳳縣在解決民生問題上,既立足于當前解決群眾最關注、利益最密切、最期盼的實際困難和問題,又著眼于長遠規劃,突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文化建設,圍繞建設“生態丹鳳”“文化丹鳳”,給群眾創造一如個“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人居環境,追求有文化品位、精神愉悅的生活狀態。打造“樂居丹鳳”民生品牌,使丹鳳成為人類最佳宜居地和靈魂的棲息處。
丹鳳縣積極發展方式轉變,大力推行綠色環保的“循環經濟”模式,不以GDP論英雄,推進“生態立縣”戰略新突破,培植生態產業,實現區域發展在轉型中順利實現換檔升級,讓發展盡情釋放生態紅利,惠及子孫后代。縣上積極發揮關天經濟區、商丹循環經濟工業園區和商洛“一體兩翼”的疊加效應,圍繞建設國家級循環經濟示范區、關天經濟區生態示范區、西安第二生活區為目標,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美麗新丹鳳。突出示范帶動,分類施策推進產業經營方式“脫胎換骨”。該縣大力發展綠色食品、特色礦產、清潔能源和生態旅游等產業,探索促使產業聚集和能量釋放,推進經濟核心區快速形成,走出一條產業聚集、企業集中、資源集約和低耗、減排、高效為特征的循環經濟發展之路。在農業領域突出畜牧產業鏈和林果產業鏈,采取“畜—沼—果”的循環發展模式,在工業領域打造鹽化工產、石墨資源、鐵礦資源等綜合開發產業鏈。以創建省級生態示范縣為目標,積極實施重點道路交通、丹江漂流段、金山公園和新農村示范村等綠化工程和丹江濕地公園和丹江流域綜合治理項目。使轄區內主要河流段面水質均達到國家三類水質以上標準。節能減排任務全面完成,全縣空氣質量好于二級以上的天數達到350天。
人的幸福指數在很大程度取決于精神生活的滿足。縣上圍繞打造“文化丹鳳”大餐,弘揚誠信、睿智、包容、創新的丹鳳人主流價值觀,開展文化進機關、進社區、進企業、進校園、進農家等“五進”活動,組織文藝演出70余場次,開展群眾文化活動280余場次。開展“書香丹鳳”全民閱讀活動,積極推進學習型社會建設。進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實現了縣文化館、圖書館、鎮文綜站免費開放接待群眾。
加強社會建設:從機制破題探索解決民生問題的“群眾工作模式”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各級黨委、政府開展一切工作的落腳點。如何推進社會管理服務體系建設,正是解決民生問題的機制保障。丹鳳縣以開展群眾路線教育活動調研工作為契機,以打造便民服務平臺為載體,不斷完善社會管理服務體系,推進社會管理創新,形成了富有特色的“群眾工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