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圖 韓龍軍 朱善國
陽春三月,春暖花開。來到商南縣城關街道辦碾盤村王啟亮的茶場,只見山上茶園飄香,林下錦雞鳴唱,新修2.5公里長3米寬的產業路直通茶山,一旁剛剛建好的廠房門上貼著對聯,掛著紅燈籠。他笑盈盈地向大家介紹:“這就是我的茶場”。微笑中包含著通過奮斗告別貧困邁向富裕的喜悅,更有對黨的好政策的萬分感激。
為養家辛勤勞作
39歲的王啟亮幼時家境特別貧寒,父親忠厚老實,母親是啞巴,兄妹仨他是老大,他小學五年級就輟學回家。先后給別人放過牛羊,下過煤窯,長期在貧困線上苦苦掙扎,年年只能維持基本生活。
2014年,在電視里看到外地養羊致富的經驗,他就買了50只山羊在村茶場里的荒山上放養,欲以養羊脫貧。說是買羊實際是賒羊,他只有買20只羊的錢,便找人擔保,再三保證后半年把羊出售了付清另外30只購羊款,賣主出于同情便答應他,讓他把50只山羊趕走了。趕回羊群后,他便放在村集體的荒山上放養,那里無路無電,離家三四公里,他白天在山上放羊,晚上睡在原茶場3間破爛不堪的土房子里。到了年底,他把能出欄的羊全賣了,付清購羊款,還收入了3000多塊錢。
脫貧路上遇“親人”
在2015年的“雙包雙促”中,王啟亮被村上確定為貧困戶,時任商南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劉華對他進行包扶。劉華在包扶過程中,了解到村上有2000多畝荒山沒有開發利用,其中還有400畝荒蕪的茶園,只有他在荒山上放羊,覺得資源未被充分利用太可惜了,就鼓勵他把荒山和茶園買斷經營權進行開發。王啟亮一聽連連搖頭,對劉華說:“我一沒資金,二沒務茶的技術,咋敢買斷經營權!”劉華鼓勵他要有窮則思變的思想,沒資金可以想辦法,沒技術可以學,人只要有志氣、肯吃苦,沒有干不成的事。反復的勸說開導,最終點燃了他脫貧致富的激情。他找到村上,道出了想買斷村集體荒山和茶園經營權的想法,村委會研究后決定,同意以14萬元的價格賣給他。
14萬元對王啟亮來說是個天文數字,到哪兒去籌這14萬元啊?得知這個消息后,他徹夜未眠。他把這個消息向包扶單位匯報后,劉華替他高興,幫他申請5萬元的貼息貸款,其余部分讓他自己再想想辦法。為籌錢,他東奔西跑,忙活了一個禮拜,但還是沒籌夠。一天傍晚又騎車出去借錢,摔傷了腿被送到醫院。躺在病床上輸著液體,眼睛瞅著吊瓶里的液體一滴一滴地往下滴,他眼里的淚水也一滴一滴地滴在枕頭上。住院的日子里,他反復思考,覺得要擺脫貧困,必須挺起脊梁拼一把。出院后,他又踏上了艱辛的借錢路。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終于籌齊了14萬元錢,和村上簽訂協議,勇敢邁出了脫貧致富的第一步。
艱苦創業摘窮帽
他記住了包扶干部的話,“人只要有志氣,沒有干不成的事”。經營權拿到手了,面臨的是對茶園進行科管。由于茶園長期荒蕪,雜草、藤蔓長得幾乎看不到多少茶樹,要請大量的人工去清除雜草。他只有硬著頭皮去找人,先和工人協商,干活暫時不能給現錢,給每人打上欠條,等茶葉收了再給工錢。因為他為人實誠厚道,大家都樂意幫他干活,人力的問題很快得到解決。
不懂技術,他到縣茶葉局及相關部門去打聽培訓信息,先后多次參加市、縣舉辦的農業科技培訓,學習茶園的管護和茶葉加工技術,掌握了一定的科管知識;采摘期間缺少勞力,他白天在山上忙碌,晚上走村入戶找工人;炒茶需要專業的技術工人,他花重金請來技術員現場指導。茶園在他的精心管護下發展越來越好,目前他的茶場生產的有綠茶、紅茶、扁茶等多個品種,產品除在本縣銷售外,還銷往商州、西安等地。去年茶場茶葉收入28萬元,他又增加了林下散養土雞項目,養殖土雞3000只,收入15萬元。
在政府的幫助和自身努力下脫了貧,他從貧困戶變成了致富帶頭人。從2015年開始,他先后讓本村5戶貧困戶常年在茶場務工,帶動了貧困戶脫貧致富。在和我們的交流中,他激動地說:“我脫貧了,多謝包扶干部開導,我一人富了不算富,村里還有不少貧困戶,我的荒山面積大,今年我打算免費給他們提供場地,幫助發展林下散養土雞產業,帶動一批人脫貧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