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陽縣脫貧攻堅春季攻勢側記
文/圖 王濤 王秋韻 徐世旺
三月的大地,萬物復蘇,嫩芽吐綠,草長鶯飛,生機盎然。
3月26日,山陽縣2018年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建設集中開工儀式在色河鋪舉行。水、電、路、視、訊五個工程集中啟動,吹響了山陽提升基礎設施建設推動脫貧攻堅的號角。這只是山陽縣脫貧攻堅春季攻勢的一個縮影。
行百里者半九十,脫貧攻堅戰進入關鍵之年。山陽縣緊抓春季脫貧有利時節,緊扣脫貧標準,圍繞全面小康、撤縣設市“兩大目標”,聚焦“五個一批”“六個精準”,選優發展綠色特色產業,大力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危房改造、電商扶貧、就業扶貧、教育扶貧、健康扶貧、生態扶貧、社保兜底等多樣化舉措,深化“三變”改革,強力推動精準扶貧取得實效。
生活越來越好,日子越來越有盼頭,如今的豐陽城里,人人喜笑顏開,個個腰板挺直。無論是鄉村田野繁忙的場面,還是大街小巷熱鬧的景象,從一幅幅美好的畫面中,都能充分感受到脫貧攻堅戰正在如火如荼地展開。
緊扣收入標準 聚焦綠色產業發展
春日的兩嶺鎮馬鹿村,油菜花盛開、溪流潺潺,野花馥郁,家家戶戶門前蜂蝶飛繞,“嗡嗡嗡”的鳴叫聲好不熱烈。兩嶺鎮位于山陽縣城東北部,處流嶺山腳,這里氣候宜人,空氣清新,遠離工業污染。近年來兩嶺鎮大力發展中藥材和養蜂產業,已種植的中藥材有黃芪、黃芩、柴胡、丹參、板藍根、桔梗等2000多畝,這些名貴的地道中藥材為兩嶺鎮中華蜂繁育發展創造了良好的蜜源條件。
去年以來,面對脫貧攻堅和水源涵養地保護的雙重責任,山陽縣認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念好“山字經”,打好“特色牌”,把發展綠色特色產業作為群眾穩定增收的根本舉措,大力發展山地生態經濟,實現了生態保護與群眾脫貧“雙贏”。
明確方向,選優特色產業。突出“一鎮一業”“一村一品”,實行長中短線產業相結合,重點發展中藥材、林果、畜牧、食用菌脫貧支柱產業,新建中藥材基地22.6萬畝、核桃基地2.1萬畝,新發展食用菌1732萬袋,配套引進德青源金雞養殖項目和豐陽光食用菌項目,優先帶動1.2萬無勞力群眾收益分紅;因地制宜發展茶葉、中蜂、光伏、旅游產業,新建茶葉基地2.8萬畝,新發展中華蜂3.6萬箱,建成天竺山、漫川古鎮等4A級景區3個,帶動20個貧困村發展鄉村旅游,引進中利騰暉光伏扶貧項目,帶動全縣建成光伏電站50處;大力發展勞務輸出和電商產業,培育二級以上資質建筑企業11家,年外出轉移就業2萬余人,發展電商企業44家,實現網上農產品銷售1.3億元。
創新模式,結實利益鏈條。創新推行“三帶三創”產業扶貧模式,實行龍頭企業、合作社、能人大戶“三大帶動”,突出金融扶貧、包抓幫扶、產品銷售“三大創新”,確保每個產業至少有一個龍頭企業帶動。持續做大做強必康制藥、恒瑞食品加工等9個過億元龍頭企業的基礎上,新培育市級以上產業龍頭企業5家,新建陜西誠惠等現代特色農業園區10個,新發展專業合作社60個、能人大戶96個。目前,通過實施“三帶三創”產業扶貧模式,結實貧困戶與市場經營主體的利益鏈條,帶動7.2萬群眾實現了產業增收。
健全機制,推動落地見效。實行一個產業一名黨政縣級干部牽頭包抓、一套班子跟進負責、一個工作組具體推進的工作機制,出臺產業發展資金支持《實施意見》,設立產業專項資金1.2億元,實施“三變”改革試點村45個,探索成立村集體經濟發展公司6個,形成了黨政組織出政策、銀行貸款投產業、支部引領抓落實、企業帶動闖市場、農戶參與建基地的產業發展局面。
圍繞住房安全 實施易地扶貧搬遷
連日來,山陽縣漫川關鎮龍灣移民安置房建設正如火如荼地建設著。在工地現場,大型機械轟鳴,200多工人正揮汗如雨……一片繁忙景象。據了解,該工程總投資2億多元,將建設33棟1200多套移民搬遷安置房,于今年10月底建成。屆時,將解決周邊鄉鎮1200多戶貧困群眾住房難問題。
山陽山大溝深、災害易發多發、人均基本農田不足0.9畝、“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的現實,決定著必須把移民搬遷作為水源涵養區生態保護和脫貧攻堅的治本之策。超常規實施易地搬遷,確保群眾住房安全。
近年來,山陽縣圍繞“搬得出、能致富”,將移民搬遷與工業園區、農業園區、旅游景區、特色小鎮建設相結合,在前兩年建成集中安置點26個,搬遷群眾0.35萬戶1.21萬人的基礎上,去年又一次性規劃、全部啟動建設集中安置點23個,對9594戶4.2萬易地扶貧搬遷對象實施搬遷,今年年底前全部建成入住。同時大力實施農村危房改造,2100戶群眾住房安全得到保障。
圍繞“穩得住”,堅持“小型保基本、中型保功能、大型全覆蓋”,在所有集中移民點同步推進大小配套項目建設,新建社區服務中心13個、幼兒園4所、衛生室18個,完成水、電、路、視、訊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643個,并在每個安置點成立物業服務中心,推行物業化管理服務,使搬遷群眾快速融入當地,共享幸福生活。
圍繞“能致富”,堅持“50戶以上的集中安置點至少有一個配套產業、每戶有一人就業”的原則,扶持發展板巖食用菌,中村手工掛面,銀花、天竺山服裝加工等產業項目58個,有效解決了搬遷群眾就地就業增收問題。把搬遷群眾作為就業技能培訓的重點群體,開展農村實用技術和產業技能等各類培訓1.8萬余人次,使每戶至少有1人掌握一門致富技能,并有組織、有規模地向外輸出,去年3800名搬遷群眾通過轉移就業實現了增收。
補齊基礎設施 提升群眾幸福指數
奇山秀水、蓮田疊翠、食藕品茗、養生怡情。陽春三月,走進山陽縣法官廟鎮法官廟村,只見遠處半山環抱、一水相繞、梯田層層、田園風光極為優美;置身其中,可感受碧水、荷塘、小橋、人家,一幅幅自然、純樸、祥和、美麗的山水田園畫卷映入眼簾。
這些僅僅是山陽縣基礎設施建設的一個縮影。幾年時間,已建或在建的諸如前店子、法官廟等一批美麗鄉村如雨后春筍般崛起,為山陽生態扶貧趟出了一條新路子,也豐富了“秦嶺最美是商洛”的內涵,提升群眾的幸福指數。
為進一步擴大貧困群眾享受到脫貧攻堅帶來的實惠,增強群眾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心。山陽縣從解決貧困群眾最想、最盼、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入手,集中力量解決基礎設施滯后問題。
按照貧困縣摘帽、貧困村退出、貧困戶脫貧標準,著力從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內生動力、環境改善入手,對照脫貧目標,連續五年為每村籌集50萬元、水泥1000噸,推進50個村新農村建設;先后整合涉農資金3.41億元,爭取開發性金融貸款7億元,實施貧困村基礎設施建設整體推進村129個,完成道路交通、安全飲水、電力改造、堤防等項目1444個;發動群眾在房前屋后栽植5至10棵同品種鄉土果樹,開展“五改三清三建”,改變了農村臟亂差面貌。
及早動手,縣上根據各相關部門提出的建設計劃,全年謀劃重點建設項目110個,計劃投資200億元以上。
堅持項目建設“六個一”工作推進機制,把項目建設作為穩增長、調結構、促轉型的主抓手。年初舉辦重點項目集中開工儀式,為項目建設奠定良好開局。明確了目標,夯實了責任,成立30個重大項目建設工作隊,按照年度項目建設計劃,細化、分解工作任務,制定倒排工期表,掛圖作戰,為項目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保證。目前,漫川休閑度假區、法官原鄉特色小鎮、豐陽印象扎實推進;水陽高速全線路基基本完成,漫川過境隧道開工建設,磨溝水庫導流洞全線貫通;立秦時代廣場建成投用,濱河公園3.5公里休閑長廊、5萬㎡綠化及游步道、30萬㎡蓄水成湖景觀全面建成,中街、卜吉河等“十大棚改”進展順利。縣城區一小、第一幼兒園等校建工程主體竣工,縣中醫院遷建工程快速推進。
這些項目將進一步補齊山陽基礎設施建設短板,提升群眾幸福指數。
堅持政策扶貧 提高脫貧攻堅實效
在推進精準扶貧過程中,山陽縣重視社會保障政策兜底作用,在保障低收入農戶就業、低保、醫療、教育、住房等方面,大幅度提高兜底對象社會保障標準,補齊社會保障救助短板。
優先保障教育需求。把教育作為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根本之策,持續鞏固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和省級教育強縣創建成果,將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緊密結合,改擴建貧困鎮村學校9所,新建特殊教育學校1所,兌現各類貧困學生資助資金1.62億元,開展實用技術培訓670余場1.1萬人次,全縣無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輟學。
有效滿足醫療需求。持續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在全面落實健康扶貧政策的基礎上,實行農合療、大病保險、大病補充保險、民政醫療救助、重大疾病救助“五重保障”,去年救助致病群眾1.15萬人,為1199名矽肺病患者增加了500元/人月的生活補助,完成貧困村衛生室標準化建設村92個,有效解決了看病難、看病貴等問題。
加大兜底保障力度。全面落實各項兜底保障政策,發放高齡補貼、殘疾人補貼、農村失獨家庭補助和低保、五保、臨時救助等各類資金1.68億元,新建兒童福利院1所,建成敬老院15個、農村互助幸福院145個,兜底保障貧困群眾2.55萬人次。設立護林員、保潔員等公益崗位1188個,在貧困村開發特設公益崗位387個,優先安排有勞動能力的貧困群眾就業增收。
改變精神面貌 激發脫貧內生動力
貧困不僅僅體現為缺吃少穿、收入低下,更多地體現為思想的貧困、文化的貧困和發展能力的貧困。今年以來,山陽縣千方百計調動貧困群眾參與脫貧致富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增強了群眾自主脫貧的內生動力。
強化教育引導。創新開展“黨員+農民”融合教育,以黨員教育引領農民教育、以農民教育豐富黨員教育,加大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以及黨在農村的一系列方針政策的學習宣傳,開辦新農民大課堂1537期,教育引導貧困群眾知黨恩、聽黨話、跟黨走,堅定脫貧的信心和決心。
強化文明引導。深入開展“講普通話、做文明人、樹新形象”活動,號召全縣干部群眾學好普通話、講好普通話;組建政策普及、典型宣傳、模范宣講、文化惠民“四支隊伍”,深入基層開展各類活動126場次;開展“精準扶貧·文化同行”主題活動,采取喜聞樂見的形式,編排小品、相聲等文藝節目巡回鎮村演出263場次,引導群眾開源節流、勤儉持家,破除大操大辦、鋪張浪費等陋習;組織開展講道德、講政策、講技術,評選身邊好人、評選脫貧典型、評選十星級文明戶,創建文明家庭、創建文明村鎮、創建“美麗鄉村·文明家園”示范點的“三講三評三創”主題實踐活動,逐村制定了村規民約,推動自治、法治、德治有效融合,努力實現物質和精神“雙脫貧”。
強化典型引導。在脫貧攻堅中,山陽縣涌現出李長慶等一批鮮活典型和先進事跡,山陽縣委、商洛市委和陜西省委相繼作出向李長慶同志學習活動的決定,舉辦李長慶同志先進事跡報告會126場次,教育引導各級干部見賢思齊,以更飽滿的精神打贏脫貧攻堅戰。
強化政策引導。改進工作方式方法,改變簡單給錢、給物的做法,制定了生產獎補、勞務補助一系列脫貧政策,率先在貧困村開辦“愛心超市”129個,采取積分兌換商品、扶貧脫貧先進獎勵等方式,引導群眾用自己的辛勤勞動實現脫貧致富。
強化信心引導。創新實施民居改造,采取“政府投、單位籌、干部幫、社會捐”的辦法,為1.21萬戶貧困群眾改廁改灶、硬化地面、添置家具、更換電線等,改變了群眾的精神面貌,增強了群眾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心。
凝聚各方力量 打好脫貧攻堅總體戰
今年以來,山陽縣堅持自我發力與向外借力并舉,注重調動各方力量,形成了專項扶貧、行業扶貧和社會扶貧“三位一體”大扶貧工作格局。
注重發揮“四支隊伍”生力軍作用。探索實施“黨支部+集體經濟+‘三變’改革+貧困戶”黨建領航精準脫貧模式,持續開展貧困村“兩力兩率”排查提升行動,動態整治基層軟弱渙散黨組織8個,及時調整補充村支部書記8名、第一書記46名,公開選聘129名高校畢業生充實到所有貧困村;整合村班子、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和鎮辦包村干部“四支隊伍”力量,加強政策培訓和考核管理,既建設了一支務實重干的駐村工作隊伍,又打造了一支永不離開的扶貧隊伍。
廣泛調動社會幫扶力量參與扶貧。與寧商對口協作單位南京六合區合作,新建秦邦吉品蛋業基地等扶貧項目2個。發揮國有企業、高教系統、醫療衛生“三大幫扶”體系作用,與省水務集團合作建設磨溝水庫重大民生項目,解決城鄉7.9萬群眾安全飲水問題;爭取中國鋼研集團的資金援助,建成鋼研希望小學11所;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西北政法大學合作,建成核桃試驗示范站2個、良種豬擴繁與示范基地2個、“法治山陽”一體化示范基地1個。
積極動員本地企業家返鄉助力脫貧。組織開展“百企聯百村帶萬戶”精準幫扶行動,實行一個企業結對幫扶一個貧困村,動員68名山陽籍企業家、在外創業成功人士返鄉創業,相繼建成了一批食用菌等產業基地和服裝加工等企業,帶動貧困群眾實現增收。
路在腳下,希望在前。隨著整村推進、移民搬遷、基礎設施、光伏、旅游、電商等一系列精準扶貧工程的不斷落地,山陽縣將依托更好更實的政策、更嚴的責任、更適宜的產業項目,用實際行動勾勒出一幅脫貧致富、共奔小康的美好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