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圖本報記者 吉文艷
綠樹陰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立夏時節,從商州區楊峪河鎮政府出發,沿著楊金路、麻仁路向大山深處挺進,來到這個典型的半山半川的村子——西廟坪。一路上樹木蔥蘢,河水湛清,房舍儼然,滿目皆翠,好似世外桃源一般??蓛赡昵暗奈鲝R坪并非這般景象:青壯年勞力都出去了,地荒了,村里垃圾到處扔,河道都變成了垃圾渠,很多地方都不通水泥路,群眾生產生活都靠肩挑背扛,苦不堪言。這一切的改變都發生在2016年初。這一年,商州區人社局脫貧工作隊進駐西廟坪開展駐村扶貧,從此貧窮落后的西廟坪便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經過一年多的努力,2017年底西廟坪村順利實現了“村出列,戶脫貧”目標,摘掉了貧困村的帽子。“貧困村的帽子是摘了,但西廟坪的基礎條件還是比較差,如何使貧困戶持續穩定脫貧,走上致富道路,防范返貧現象發生,一直是我們工作隊的頭等大事。”村第一書記任朗表示。為此,駐村工作隊與村兩委會制定了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村民人居環境、產業興村、為外出務工人員和核桃產業爭取意外險等措施,盡快使貧困戶脫貧,并有效防范返貧。
經歷蛻變換新顏
西廟坪村位于楊峪河鎮政府駐地西北3公里,下轄12個村民小組,有4個小組近三分之一的人口都居住在深溝里或山上,交通出行極為不便。“祖祖輩輩都是肩挑背扛,只有一條架子車路通往外部,一到雨天爛泥能沒過膝蓋。”十二組66歲的村民張安民說。要致富,先修路。打通這條連通外界的民生“命脈”既是民心所向,也是打響脫貧攻堅的第一戰。商州區人社局爭取42.5萬元完成馬山片區路面鋪設工程,硬化村組道路十多公里,水泥路面已完全覆蓋至村辦公室、衛生室、學校等公共服務場所,解決了161戶512人的出行難問題,為群眾發展產業、脫貧致富插上了騰飛的翅膀。“現在4.5米的水泥路直通到山頂,連路兩邊挨著的院落都給我們硬化了,路邊還栽上了太陽能路燈,我們也跟城里人一樣,出門兩腳不沾泥,晚上出去亮堂堂。”張安民說,這不,昨天才騎著摩托車到鎮上賣了百十來斤苞谷,“油門一踩,不到半小時就到鎮上了,回來再捎些油鹽,一點事不費,別提多方便啦。”張安民高興道。
說起太陽能路燈,也是西廟坪人的一大驕傲。“以前到晚上整個村子一片黑,人輕易都不出門,現在全村都裝上了太陽能路燈,農忙時節能在晚上做活,農閑了出去串串門,人心里感覺都敞亮了。”正在家門口揀豆子的村婦說道,臉上泛著滿足的笑容。去年,區人社局爭引“一事一議”項目資金18萬元實施路燈亮化工程,在全村安裝太陽能路燈60盞,實現了全村亮化全覆蓋。“今年我們準備再爭取60盞路燈,使密集區照明更明亮。”任朗介紹,到時候西廟坪的夜晚將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全面清理河道,爭取20萬元資金整修主干道周邊水毀河堤,從水務局爭取5萬元資金修復馬山2.6公里河堤;整頓全村環境衛生,放置垃圾箱、垃圾桶87個,設置公益性崗位14個;投資19.6萬元改建標準化村級衛生室,讓村民小病小痛不用出村,方便了群眾就醫;新建西廟坪小學,改建原西廟坪小學為幼兒園,方便周邊學生就近入學。生產生活便利,人居和諧,環境優美,短短兩年時間,一個蛻變后的新西廟坪以嶄新的面貌展現在世人面前。
打造安居樂業幸福港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從古至今,住有所居一直是人們的心愿。在千百年后的今天,在脫貧攻堅戰正酣的當下,使得廣大貧困戶安居樂業也是包扶干部最操心的事。“我們村山大溝深,交通不便,很多村民無力拆舊蓋新,住的大多是七八十年代甚至是四五十年代的土坯房,年久失修,加上風吹雨淋,很多房都成了危房,一到夏天下大雨我晚上都不敢睡,挨家挨戶查看,就怕誰家房禁不住雨淋,萬一塌了就不得了!”村支書任峰超說。
駐村工作隊對全村危房進行摸底調查,并對損壞程度進行鑒定,再了解房主的搬遷意愿,對愿意搬遷者落實易地搬遷政策,集中安置到楊峪河鎮下趙塬移民搬遷點,不愿搬遷的按照能修則修、不能修則蓋新的原則具體落實。2017年以來共對43戶貧困戶進行易地搬遷,已全部交鑰匙,大部分貧困戶都開始裝修入住;實施土坯房改造工程,房屋新建修繕50戶,完成場面硬化、墻面刷白231戶,使貧困戶住上了安全溫馨的房子,村容村貌也得到了有效改觀。
家住12組的楊漢民今年63歲,家中有6口人,住在西廟坪最偏遠的馬山山頂,兒子在西安一家家具廠做噴漆工,兩個孫子在村里上學。“我原來的家啥都好,就是交通不方便,農用車勉強能上去,但蓋房代價太大了,再就是娃娃上學不方便。”楊漢民說,了解到易地搬遷的政策后,他跟兒子商量后決定搬遷到鎮上的移民點。按照政策,楊漢民一家可以在下趙塬移民搬遷點購置一套120平方米的樓房,政府補貼4.8萬元。“去年11月交了鑰匙,當時太冷沒裝修,開春后就開始裝修了,等裝修好我們一家就能搬進去,兩個娃能在鎮上上學,我們老兩口幫忙照看孫子,兒媳可以就近在城里找個活,這樣能多一個人賺錢,經濟就能寬松點了。”楊漢民吧嗒著旱煙,暢想著以后的新生活。
家住馬山片區10組的貧困戶崔永超是個殘疾人,平時靠打零工養家糊口,家境困難,妻子幾年前出去便再也沒有回來,剩他一人拉扯著一個孩子。家里住的還是父輩留下的兩間土坯房,經歲月侵蝕已變成危房,崔永超無力蓋新房,只有借住在親戚家。了解到崔永超的實際情況后,駐村工作隊聯系工隊按危房改造標準為崔永超建起一間60平方米的磚混結構平房。“沒掏一分錢,沒出一份力,就住上了這么美的新房,簡直跟做夢一樣!”到了搬遷這天,拿著新房鑰匙的崔永超相當激動,對著前來祝賀的鄉親們和工作隊隊員,當即表態以后要踏實肯干,自食其力,靠自己的雙手擺脫貧困。
發展產業齊心脫貧
西廟坪村山地多、平地少,林地多、耕地少,離城較近,因此村里的主導產業以勞務輸出、核桃和傳統種養殖業為主。精準脫貧到戶到人,發展產業齊心脫貧,通過對全村160戶貧困戶的產業發展意愿摸底調查后,制定了以技能培訓促進勞務輸出、結合“三變”實施光伏發電產業和優質核桃建園為主的種植、養殖產業發展新路徑,實現產業的長短結合,既讓貧困戶有了見效快的收入又有長期的發展規劃,形成產業多樣化疊加收益。
勞務輸出一人,脫貧致富一家。去年以來,區人社局積極組織勞務培訓,免費為廣大村民培訓鋼筋工、刮痧、核桃科管等知識技能,組織勞務輸出,全村勞務輸出貧困戶265人,貧困戶外出務工戶均不少于一人,戶年均收入達一萬多元。
貧困戶任鐵?;疾《嗄?,因病返貧。2016年,在脫貧攻堅工作中,村上積極爭取到光伏發電項目,村干部多次動員他入股認領,但任鐵牛一直心里沒譜,也不敢認領。對此,商州城投公司相關工作人員和鎮村干部反復上門做思想工作,積極幫他們辦理扶貧貼息貸款,讓貧困戶不花一分錢認領光伏。最終,任鐵牛一家在疑慮中簽訂認領協議。隨著該村光伏基地并網發電步入正軌,光伏產業產生收益,任鐵牛家已領到第一年3000元的“陽光收入”。在鎮、村干部的鼓動下,全村有150戶貧困戶每戶都積極入股認領,第一年已領到27.2萬元光伏收益。西廟坪村支書任峰超介紹,2017年太陽能光伏產業建成之后,每年的發電量每戶達3000瓦,第一年收入3000塊錢,隨后的三年每年可領到2500元,光伏項目建設過程中,村上還積極認領20千瓦,每年收益可達兩萬多元,村里第一次有了集體經濟收益。
西廟坪村十組的馬玉婷是去年的脫貧戶,也是位女強人。在得知今年工作隊專門進村入戶精準扶貧后,她跑來咨詢政策,說她現在情況好轉了,想擴大規模。工作隊積極幫助她跑手續、想辦法,終于在今年4月底成立了家興農畜專業合作社,讓有意愿的貧困戶加入到她的養殖合作社,也可以幫她種植苜蓿,將來由她統一回收,這種以“合作社+貧困戶”的脫貧模式一下帶動了周邊貧困戶11戶28人,其中養牛2戶16頭,養羊3戶65只,能繁母豬養殖1戶2頭,養雞3戶350只,2戶4人割草為牛羊提供食草料。
工作組了解到,九組的袁映哲因要照顧生病的妻子只能在家干零活,而其原來養過雞,卻因被黃鼠狼禍害而失去信心,便和村支書多方打聽得知黃鼠狼怕鵝,雞、鵝同養可有效預防黃鼠狼,數次上門勸說后,袁映哲終于被工作隊的誠意打動,于四月份開始養殖雞200只、鵝50只、羊2只。
保險兜底防返貧
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西廟坪村的大部分貧困戶順利脫了貧,戶均收入3070元,越過了貧困線,但每戶脫貧家庭都還存在各種各樣現實的問題:家里有殘疾人的,有得慢性病的,有從事高風險高危行業的,有發展的產業抗市場風險能力差的……針對因殘、因病等因素致貧戶、五保戶,一些脫貧的措施很難在其身上發揮作用,永久脫貧的難度相當大。區人社局積極爭取,為全村外出務工人員和主導經濟作物核桃投保,極大提高了貧困戶在產業發展中的抗風險能力。
四月以來,本應是結小核桃的時節,但核桃樹上卻鮮有掛果,很多樹葉像是被火燒過一樣,黑色的枝葉耷拉在樹上。原來今年4月初,一場倒春寒凍壞了正處在花期的核桃,核桃受災嚴重,幾近面臨絕收。西廟坪共發展核桃產業1300畝,幾乎家家戶戶都有核桃,少的兩三畝,大的有四五畝,行情好的時候每畝可帶來近萬元的收入。王尚民是西廟坪核桃種植大戶,有四畝多地的矮化核桃,這次核桃受霜凍影響至少給他造成五萬多元的損失。“心情肯定難受,但幸虧我還給核桃上了保險,能挽回點損失。”王尚民說,核桃能否豐收很大程度取決于當年的天氣,風調雨順就能豐產,但大旱、大澇和霜凍都會導致減產,所以很多保險公司都不愿出臺針對核桃的險種,農戶只有獨自承擔風險。在去年核桃保險收繳過程中,按保險公司規定參保額度只有100畝,而西廟坪村核桃種植1300多畝,核桃是群眾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群眾對核桃保險向來重視。工作隊及時向局領導進行匯報,經人社局多方協調爭取,工作隊多次奔波勸說,全村的1300畝核桃全部上了保險,農戶只需每畝交16元,一旦減產或絕收就可獲得十幾倍甚至幾十倍的賠償。“那天災害一發生,我們就給保險公司打了申報電話,當時保險公司就來人了,還拍了照片,現在就等著賠償款了。”王尚民道。
外出務工者的人身安全一直是一家人最擔心的事,一旦發生意外,整個家庭不但失去了經濟來源,還將面臨巨額的治療費用,在農村有很多家庭因此致貧、返貧。為此,商州區人社局多方籌措資金,為全村包括貧困戶在內的774名外出務工人員每人購買了100元的人身意外保險,給外出務工家庭吃了一顆“定心丸”。家住二組的房武英今年44歲,上邊有兩個老人要贍養,下邊兩個娃正在上中學和小學,妻子身體殘疾,全家的收入來源就是房武英在城里做建筑工人。“一大家子都要靠他養活,最怕他在工地上出啥事,那我們這個家就真的塌了天了。”房武英的妻子道,投了保險,心里覺得也多了一道保障。
走出西廟坪村,平整干凈的水泥路拋在身后,貼著瓷磚耀眼的樓房也不時地從車窗前一晃而過,但西廟坪村群眾純凈溫暖的笑容卻留在了心間。那笑容里,盛滿了對幫扶單位的感激,盛滿了對日漸變美的村莊的欣喜,也盛滿了剛剛走出貧困的人們享受當下幸福生活的快樂與滿足。脫貧攻堅給了西廟坪一個新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