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商南縣過風樓鎮柳樹灣村黨支部書記母善宏

崔珊
俯首甘為孺子牛,在商南縣過風樓鎮柳樹灣村,就有這樣一位黨員,他不怕吃苦,常年奔波在田間地頭,體察民情,為民解憂,他就是柳樹灣村黨支部書記母善宏。
母善宏多次獲得市級優秀黨組織書記、縣級農業科技帶頭人、脫貧攻堅優秀包扶干部以及十大助力先鋒等榮譽稱號,但他把榮譽看得很輕,把全村老百姓的事看得很重。樹標桿聚合力強基固本筑堡壘
作為村級黨建第一責任人,母善宏總是率先垂范,以身作則,要求村里所有黨員干部自覺做到帶頭學習,提升綜合素質,發揮好先鋒模范帶頭作用。家住村部旁邊的監委會主任劉傳明還記得:“去年冬天,有一次從小栗溝處理完一起民事糾紛,回來已是凌晨時分,他把同車的干部送到家后又一個人折返回村部。縣委那天下發了一份重要文件,第二天要組織村兩委班子學習,善宏心臟本來就不太好,但為了能將文件精神結合村上實際傳達貫徹到位,他還是鉚足干勁提前自學……不曉得那晚支書辦公室的燈什么時候熄滅的。”
作為柳樹灣村脫貧攻堅的領頭人,母善宏肩上的擔子很重,他始終把“抓黨建促脫貧”放在第一位,不斷加強村班子的戰斗力,在他的帶領下,村班子黨性覺悟很高,既是黨的政策的宣傳員,又是精準脫貧的排頭兵,村上社會穩定,發展勢頭好,贏得了群眾的普遍認可。由于黨建工作實績突出,柳樹灣村黨支部曾先后被確定為省、市、縣黨建觀摩學習點,吸引了眾多地市紛紛前來取經,受到一致好評。興產業拔窮根合力敲開致富門
柳樹灣村是由原小栗溝村和柳樹灣村合并而成的,并村以后,村子規模大、人口多、經濟基礎差,要帶領貧困群眾脫貧致富,談何容易!但母善宏堅信,路是人走出來的,只要村上能牢牢牽住產業扶貧這個牛鼻子,集中優勢,大興產業,就一定能打開貧困的藩籬。
有心人,天不負。2016年,縣委常委、組織部長彭書旺作為鎮包扶團團長多次來柳樹灣村開展實地調研,提出建設生態農業特色產業園的設想,母善宏抓住機會多次邀請縣、鎮領導召開現場會議,解決問題,最終確定了“一心四驅”的發展戰略,即借助生態農業帶動采摘、餐飲、休閑和旅游業發展,助力當地群眾通過發展特色產業增收致富。說干就干,母善宏為此帶領班子成員立足實際,選定了“支部+企業(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的發展模式,通過土地流轉、入股分紅、基地務工和輻射帶動,讓當地群眾走上了特色產業促增收的路子。
“誰能想到,一年前還是貧困戶的我們,現在個個都是股東了。”司法溝組貧困戶李本旺欣喜地說。村里為入股村集體經濟合作社的95戶貧困戶配發了股金證,貧困戶可以享受分紅,2018年脫貧有望。
下灣組村民吳忠厚說:“以前一家人一年的開銷就靠著一畝三分地,支書帶領我們搞了這個園區后,我家的情況就慢慢好轉了,憑良心說,多虧了村上的好干部。”如今,在下灣組、碾子溝組、司法口組,天南星種植加工及示范基地建設項目已經如火如荼,種植中藥材、栽植水雜果,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不但有效提高了村民的經濟收入,也為村經濟發展注入了活力,村經濟正逐步走向良性發展的軌道。干實事暖民心無私奉獻甘為仆
“我們村原來交通閉塞,出行難、灌溉難,基礎設施很差,現在已經好很多了,群眾生產生活都很方便。”在脫貧攻堅工作中,母善宏始終將發展特色產業放在第一位,并以改善農村生產環境,提高農村基礎設施為出發點,為脫貧致富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搭建良好平臺。
“基礎設施建設不可避免要占用土地,剛開始的時候很多村民不能理解,甚至百般阻撓,在重重壓力下,我甚至都想過放棄。不過幸好,最后一切都堅持過來了。”看著柳樹灣村煥然一新的村貌,母善宏不無感慨地說。那時他挨家挨戶給村民做工作,講道理,講以后的發展,最終獲得百姓的全力支持,打通了小栗溝水源地至上灣組水廠7公里管道。為了推動工程進度,他和鎮黨委書記王泉曾30多次去縣水務等部門協調工作,盡快為柳樹灣村安裝自來水,解決村民吃水難題,2012年工程開始修建,2013年春季正式投入使用,覆蓋全村10個村民小組1600多人,這一民心工程受到村民稱贊。
母善宏還結合村里實際情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的總體要求,與實施“周三清潔行動”結合起來,全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他帶隊大力整治環境衛生,修建了3個垃圾池,安排專人定時定點處理垃圾,制定了村規民約,教育村民愛護自己的家園。
如今,柳樹灣村已成為全縣美麗鄉村試點村之一,一座座產業園欣欣向榮,村民們使用上了清澈潔凈的自來水,一條條硬化路通到了家門口,還有定期舉辦的各類學習活動、文體項目,村民們更有精氣神了,昔日的貧困村正闊步邁向脫貧致富的康莊大道。
在村民心里,這是母善宏的功勞;在母善宏看來,這只是向黨組織交出的一份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