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雷
近日,鎮安縣廟溝鎮五四村村委會收到了一件來自鄭州市的包裹,村上干部不用打開就知道,一定又是在鄭州務工的董少星寄來的嶄新童裝。因為,這已經是村上第二次收到這樣的愛心包裹了。
董少星是一組貧困戶馬正軍的妻子,夫妻倆曾經是“靠著墻根曬太陽、等著政府送小康”中的一員,他們“大屋漏雨蓋小屋”的懶惰故事長期在村民間流傳。現在“劇情”得到反轉,夫妻倆不甘貧困落后,成了村里的脫貧致富典型:馬正軍一邊在家養豬,一邊在村平芝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務工,生態護林員的工作干得有聲有色,董少星也前往鄭州一家童裝廠務工,家庭收入逐年增加,小康生活指日可待。這兩批衣物就是董少星為了感謝“四支隊伍”的幫扶,聯系務工企業為村上貧困兒童捐贈的。
到底是什么讓馬正軍夫妻出現這樣大的轉變?市衛計局黨政辦主任、五四村第一書記何鵬超給了我們答案:“這都是‘四支隊伍’致力于扶志扶智帶來的成效!”
原來,市衛計局和鎮安縣蠶桑站包扶五四村之初在走訪中發現,導致一些群眾貧困的原因除了交通條件落后、缺技術、缺資金之外,還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懶惰和依賴思想比較嚴重:種點糧食、吃個低保,沒錢了就打點零工,混著過日子。
為扭轉這種局面,五四村“四支隊伍”把激發群眾內生動力作為精準幫扶的首要舉措,大力實施“精神文化扶貧”。通過召開村民會、院落會等形式,“四支隊伍”進組入戶宣傳政策,與群眾談心交心,引導貧困戶轉變觀念,戒掉懶惰病;通過召開表彰大會,宣揚“致富帶頭人”“五好家庭”等先進典型,引導貧困戶自強自立;通過黨建引領,開展黨員帶富工程,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以“三變”改革為抓手對貧困戶實施“三帶四聯”,形成“黨支部+貧困戶+基地”產業發展模式,幫助貧困戶找準發展路子;通過內聯外請,引進社會力量開設農民技術培訓學校,每季度開展蠶桑、食用菌、林果等實用技術培訓,提升致富能力;通過水、電、路、衛生室等基礎設施建設和“兩房”改造,改善群眾居住環境和村容村貌;通過制訂“一約四會紅十條”,實施改廁改圈等環境衛生整治,改變村民陳規陋習,對社會公德、家庭美德等設立“紅黑榜”,每月以民主評議的方式積分,由“愛心超市”兌現物品,營造良好民風……
隨著一條條務實舉措的逐步實施,五四村的貧困群眾現在想得最多的就是怎樣發展產業,怎樣早日脫貧,怎樣回饋社會,主動參與、主動脫貧氛圍日益濃厚。貧困戶廖景尚戒掉了賭博陋習,四處務工增收;貧困戶謝大斌患矽肺三期,一度自暴自棄,在“四支隊伍”的幫助下,他重拾生活信心,雖經多方努力而不治,但他臨終之時決定將器官捐贈給西安交大一附院,以感謝黨的扶貧政策、報答感恩社會。
在包扶單位和“四支隊伍”扶志扶智的不懈努力下,五四村的貧困群眾在潛移默化中受到了影響,樹立了脫貧信心、找到了發展路子、增強了致富本領,混日子的懶人少了,奔小康的勤快人多了,脫貧致富的美夢眼看著就成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