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維九月,歲序三秋,層林盡染,丹桂飄香,鎮安到處都是一片流金溢彩、生機勃勃的景象,一場“三帶四聯”脫貧攻堅戰正在栗鄉如火如荼展開,秋風皴染了豐收的原野,吹開了貧困群眾開心的笑顏。
鎮安縣位于秦巴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境內山大溝深,九山半水半分田,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是革命老區縣,也是全省深度貧困縣之一。截至目前,全縣還有建檔立卡貧困戶2.05萬戶6.18萬人。
針對當前貧困群眾缺乏收入支撐脫貧難、發展產業抵御市場風險難、發展產業缺乏平臺籌資難、實現穩定持續長效增收難、經營主體帶動群眾增收作用發揮難的“五難”問題,鎮安縣該如何破解這道課題?
市委常委、縣委書記李波說,我們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最大政治任務和第一民生工程,堅持系統思維,精準施策,借鑒貴州“三變”改革經驗,創新推行“三帶四聯”脫貧攻堅新路徑,做實利益聯結,拓展增收渠道,把貧困戶牢牢地捆綁在產業鏈上,把產業鏈牢牢地捆綁在經濟組織上,解決了農業規模小、農民組織程度低、農村環境面貌差等系列問題。
該縣結合縣情實際,創新推行大戶帶、企業帶、“三社帶”(合作社、信用社、供銷社)和聯產、聯業、聯股、聯營為主的“三帶四聯”精準扶貧新路子,積極推進“三變”改革,大力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實現脫貧攻堅的治本之策、長遠之計、根本出路。
推行“三帶”,讓家家脫貧有產業
今年54歲的貧困戶曾文章,家住達仁鎮春光村2組,既屬因病致貧戶,也是缺乏產業的致貧戶,多年住的是石板房。去年12月,在本組養蠶大戶徐純鋒的動員下,他加入了老徐成立的金椒鴻運蠶桑專業合作社,老徐不僅指導曾文章養蠶,還讓他的兒子在自己的合作社打工。半年下來,曾文章春蠶養了兩張紙,賣了4500多元,加上入股分紅得了2600元,兒子打工的收入2000多元,老曾手頭寬裕了,今年又依托危房改造補助政策拆了石板房,如今蓋起了磚混結構的平房。“這放在以前,我想都不敢想,現在日子越來越紅火,就像做夢一樣。”老曾說,他只是徐純鋒在村上結對幫扶的23戶貧困戶之一。
據村支書周慶仁介紹,在養蠶大戶徐純鋒的示范帶動下,全村目前已培育了12個養蠶大戶、6個養蠶合作社,建起600多畝密植桑園,明年密植桑園將計劃發展到1000畝,年可產出2000張蠶繭,預計收入可達400多萬元,全村63戶貧困戶可通過蠶桑產業實現穩定脫貧。
盛泰農業有限公司是云蓋寺鎮巖灣村的一家“三帶四聯”龍頭企業。按照“社帶戶、企帶村”和“股份+合作”的模式,公司積極響應號召,與回龍、云蓋寺等鎮100戶貧困戶簽訂協議,進行抱團發展。貧困戶將自己的林地、房屋等資源評估折價成資產,按5萬元的額度入股組合作社,再由合作社聯合組建巖灣村產業發展公司,村產業發展公司按照金融扶貧政策進行貸款融資,村產業發展公司和盛泰公司等共同聯營,貧困戶連續四年每季度可分紅1000元錢,利息由縣財政補貼,5萬元本金最終由盛泰企業償還。
鎮安縣委副書記王璟告訴筆者,今年以來,鎮安縣在實施精準扶貧中,強化“三帶”,做好利益聯結、技術聯結、市場聯結,實現把分散資金聚合起來,把閑散資源利用起來,把分戶單干的力量凝聚起來,適應了市場發展的需求。他們采取鼓勵引導農村致富能人和產業發展大戶,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扶持龍頭企業做大做強,引導貧困戶發展主導產業;通過專業合作社、供銷合作社、農村信用社帶動,解決資金投入、規模生產、產品銷售等難題,帶動貧困戶增收致富。
通過“三帶”的推行,一大批貧困戶看到了脫貧的希望。據統計,全縣目前共精準認定71家企業、156個合作社、148家村級產業發展公司作為聯帶主體,帶動1.3萬戶貧困戶加入產業脫貧的大軍。
創新“四聯”,讓戶戶增收有門路
“現在托了政策的福,養豬不墊本、不愁養、不愁賣,今年上半年就賣了6頭豬收入近萬元。”家住青銅關鎮豐收村九組的脫貧戶張自新樂呵呵地說。
遠健養殖合作社是鎮安縣認定的“三帶四聯”合作社,主要以養殖黑豬為主,貧困戶張自新就是遠健養殖合作社“聯業”生產的伙伴之一,他家有四口人,開了一間小型豆腐坊,二兒子幾年前出車禍頭骨受傷,花了十幾萬元而致貧。張自新告訴記者,他未加入合作社以前雖然也養豬,但是養豬技術低、數量少,存欄周期長,還賣不上好價錢,自從加入了合作社后進行“聯業”生產,由合作社按照統一的生產標準,免費為他們統一提供仔豬、飼料和技術,等仔豬育肥出欄,合作社通過高于當地市場價進行保底回收、統一銷售后,再向他們收回仔豬和飼料本錢。
目前,遠健養殖合作社通過與農戶聯產規模化發展,先后帶動豐收村23戶貧困戶發展黑豬養殖,年出欄生豬850頭,實現收入200多萬元,實現了貧困戶增收和合作社增效的雙贏。
豐收村村支書吳相琴說,目前,村上已在原有合作社基礎上成立了公司,累計貸款775萬元,172戶貧困戶分別與已認定的養豬、烤煙、蠶桑、板栗等8個合作社,以及旅游、勞務等5個公司簽訂協議進行“聯產、聯業、聯股、聯營”生產,發放股權證172本,流轉土地1000畝。
鎮安縣在大力開展“聯產、聯業、聯股、聯營”中,著力發展脫貧攻堅主導產業。聯產就是將貧困戶的土地、林地、房屋等各類資源折價入股各種經營主體,變資源為資產,資產變資本,農民變股民,實現貧困戶入股分紅。在產業發展經營鏈條上,吸納貧困戶通過土地流轉、就業打工、聯合生產,實現貧困農戶就地就近就業增收。聯股是將財政專項扶貧資金、涉農資金、項目資金等整合量化,集中投入到經營主體,形成村集體股權和貧困戶股權,企業按照資金投入和股權比例,捆綁貧困農戶,并按股權分紅收益。針對失能弱能等邊緣貧困戶進行聯營方式,政府通過對公益性建設項目進行投入,吸納貧困村和貧困戶入股,并提供部分貧困戶就業,讓每個貧困戶都有致富的搖錢樹。
據鎮安縣副縣長王慶水介紹,目前,全縣已累計建成茶園5萬畝,年產380噸,產值1.5億元;建成食用菌基地3000畝,栽培食用菌5000萬袋;累計發展中藥材8.5萬畝、建成油用牡丹觀光產業園1.5萬畝、發展紅豆杉6500畝。
催生“五變”,讓人人小康有盼頭
鎮安政府縣長賈建剛說,按照黨委領導、政府帶動、企業參加和貧困戶受益的形式,鎮安建立了領導包抓、干部包扶、政策保障、資金保障、第三方評估、考核保障等六項機制,保障了各項措施的落實。同時,把政府財政涉農資金、產業資金、教育扶貧資金等統籌規劃,統籌安排到具體的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中,轉變為村集體股權和貧困戶股權,貧困群眾能夠根據一定的比例獲得收益,讓貧困群眾真切地獲得“三帶四聯”帶來的紅利。
“真的沒想到,我將家里的土地流轉給鎮安天玉金銀花飲品有限公司種植二花后,每年可以收取1750元的租金。像工人一樣在二花基地里務工,我上個月又有2000元的收入。在公司又入了股,每年還多了4000元的分紅款,這日子真是越過越紅火。”西口回族鎮嶺溝村村民郝家仁“盤算”起過去一年的收成,笑得合不攏嘴。
“通過實施‘三帶四聯’,實現了貧困戶、合作社、企業、村集體、縣域經濟多元聯動發展,催生出了五大變化:貧困戶增收渠道變得穩定了,龍頭企業、合作社融資變得容易了,產業鏈條變得延長了,集體經濟變得壯大了,農村活力變得增強了。”鎮安縣扶貧局長詹茂方說。
據了解,通過“三帶四聯”,鎮安縣真正把貧困戶牢牢地捆綁在產業鏈上,1.3萬戶貧困群眾吸附在當地,捆綁到企業,鏈接到市場,全縣貧困戶每年基地務工可得薪金3億多元,流轉土地可獲得租金收入6000多萬元,提供旅游餐飲服務可獲得酬金收入3000多萬元,資金入股可獲得分紅收入5200多萬元。
“三帶四聯”龍頭企業百盛繭絲綢有限公司總經理趙郡明告訴記者,公司以前貸款難,現在只需縣國投公司擔保和提供企業帶聯貧困戶名單就可貸款了。為增強農戶、企業、村級集體“造血”功能,縣上整合資金1.05億元,建立金融扶貧貸款儲備金,由金融機構按1:10的比例放貸。目前,全縣貧困戶及村產業公司、龍頭企業已融資13.03億元,實現了貧困戶增收、企業增效。
在精準扶貧的過程中,鎮安縣科學規劃建設“三帶四聯”產業示范園和企業孵化園“兩個園區”,著力打造旅游服務、特色種植、特色養殖、立體農業“四個產業帶”,重點發展和培育茶葉、蠶桑、食用菌、中藥材、油用牡丹、紅豆杉六大特色產業,集中連片流轉的14.8萬畝耕地和24.3萬畝退耕還林地,由政府主導、村級產業公司負責,三年零地租,一次性集中流轉給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發展產業,為特色農業的規模化、產業化、市場化奠定了基礎,促進鎮安一、二、三產的融合,加速促進產業的轉型升級。
在“三帶四聯”脫貧攻堅實踐中,村級集體也是政策紅利的受益者。回龍鎮和坪村支書劉靖告訴筆者,和坪村集體產業公司建設的光伏發電項目,由118戶貧困戶通過扶貧貸款入股形式,共同出資584.5萬元建設,建成后年產值可達85萬元,實現貧困戶戶均分紅4000元,村集體積累達34.8萬元。
云蓋寺鎮巖灣村5組有三條溝六面坡,土地資源分散,效益不高,貧困程度深,村集體資產管理公司經過認真的前期市場調研,與陜西菇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簽定合作協議,流轉土地50畝,建起連片大棚100個。這100個大棚,由5名支委領辦,帶動農戶113戶,其中貧困戶45戶,年產值300萬元,村集體年凈收入可達27萬元,再加上土地流轉補償、村級平臺公司聯股分紅、“三帶四聯”貧困戶聯股分紅收入,村集體總收入可達97.6萬元。
據了解,目前,全縣為148個村級產業公司每個籌措50萬元信貸資金發展集體經濟,村集體經濟年收入最多的村可達200萬元,最少的村可達50萬元,既做實了村集體經濟,為完善鄉村基礎設施建設等民生工程積蓄了動能,還促進了農村人才、資金、信息、技術、勞動力、土地等要素的流動,根本上解決了“空巢村”“空殼村”問題,實現窮人跟著能人走、能人跟著產業走、產業跟著市場走,真正讓農民富裕、農業發展、農村繁榮,一舉多贏。
策劃:李娉 組稿:王照斌 陳風軍 金輝 倪方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