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們都不叫我來,我想和你們在一起熱鬧地掙錢……”近日,在鎮安縣青銅關鎮前灣村食用菌產業基地,85歲的柯美英和在此分揀加工香菇的30多名村民有說有笑。她是前灣村五組人,花白稀疏的頭發,只見她從面前堆成小山的香菇中拿出一個小香菇,熟練地剪掉根部后,把保留下來的部分扔到面前的塑料盆中。近1個月來,她早上5點就起床,來到基地和其他村民一起剪香菇把兒,一輩子沒打過工的她對于在家門口掙錢格外興奮。
前灣村距縣城24公里,轄10個村民小組。這個只有497戶1753人的自然村,有8個組分布在旬河兩岸的平溝和柳林溝中,交通不便、居住分散,產業零星,建檔立卡貧困戶151戶419人,今年待脫貧戶105戶236人,計劃脫貧99戶216人。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為從根本上斬斷窮根,前灣村在包扶單位鎮安縣移民辦協助下,規劃建設兩個集中安置點,94戶239人通過易地扶貧搬遷、38戶129人通過生態避災同步搬遷紛紛走出了大山。
在群眾的脫貧致富上,堅持長短結合原則,爭取每一戶貧困戶短期有收入,長期有產業。今年村上種植1340畝烤煙,繼續發展種植、養殖業,核桃建園1615畝,發展連翹174畝、板栗101畝、桑樹60畝。一直以來,發展村集體經濟、調動群眾積極性是縣移民辦主任譚顯根關注的問題,為消除集體經濟“空殼村”現象,前灣村成立了產業發展公司、股份經濟合作社、互助資金協會,這些配套產業基地的建成和社區工廠的開工,實現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全村上半年實現“三帶四聯”分紅15.4萬元,發放互助資金15萬元。同時,包扶干部認識到,貧困群眾脫貧不僅需要政策的扎實落實與基礎設施的健全,更需要轉變村民的思想觀念,他們在開辦社區扶貧工廠的同時,引導群眾進廠、進基地務工,不斷鼓勵群眾,激發大家就業創業的信心。
前灣村食用菌產業基地建在五組響馬溝口,村里采用“支部+基地+貧困戶”模式,建起這個產業基地,今年村上一次購買香菇菌棒11萬袋,連帶20戶弱勞動能力貧困戶通過在基地務工、入股等方式,實現穩定就業、分紅增收,村上還派1名副支書專門負責扶貧工廠日常管理和技術指導工作。目前,53個黑色的大棚整齊排列在干佑河邊,配套的3間庫房、1座冷庫、10個烘干爐一應俱全,解決了香菇存放、保鮮、加工等一系列問題。村支書劉厚成指著成袋的香菇說:“這是今年采摘的第一茬香菇,產值預計可達20萬元,之后長出的花菇成色更好。”據他介紹,村民剪下的香菇根部可用作烘干爐的燃料,香菇把兒可以制成香菇醬,來不及烘干的濕香菇儲存在冷庫,保證香菇在價格合適時售出。“好貨不愁賣,早有人開車來爭著收購。”在基地務工的村民言語間充滿自豪。目前進入生產高峰期的產業基地每天用工量50人左右,有35戶貧困戶家庭通過在產業園務工,人均增收2000元,解決了部分弱勞力家庭缺少短期增收項目、工資性收入空白的問題。
在前灣村火石梁移民安置點的扶貧車間里,15臺嶄新的縫紉機整齊擺放。今年以來,縣移民辦引進“晨照服裝”在前灣村火石梁安置點建起服裝加工廠,首批培訓學員42名,經過技術培訓,已有18名學員初步掌握了加工技術,從9月1日起已正式接單生產。居住在安置點的羅賢英經過不懈努力,如今一月可以收入1000多元,她邊隨著教學師傅的指點操作著縫紉機,邊笑著說道:“以前我在家照看孩子,沒有一分錢的收入,去年8月份搬進火石梁安置點的新房,包扶干部不斷鼓勵我學做衣服,目前,我已經能獨自做衣服了。我想成為熟練工,在家門口一月也掙到兩三千元!”同時,縣移民辦加強政策扶持,精準落實幫扶措施,通過募捐等形式,為村上設立愛心基金、產業基金、救助基金“三項基金”,這些基金的落實,有效解決了突發事件的應急能力,調動了群眾和產業大戶發展積極性,增強了群眾脫貧致富的信心。
“針對村里的現狀,我們幫老百姓實現了‘挪窮窩’,還要幫他們‘扎新根’,辦起社區扶貧工廠,配套產業與扶貧工廠在搬遷點解決了群眾就業問題,目前前灣村的安全住房問題已經全部解決,在安置點的服裝加工廠也開辦起來了,群眾在家門口也能安心地掙錢。”縣移民辦副主任、駐村第一書記樂席兵對前灣村脫貧退出信心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