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田琳 陳小鋒)近日,家住鎮安縣青銅關鎮豐收村的朱昌發逢人便說:“謝謝黨支持貧困戶發展產業的好政策!我現在光白芨育苗這一項年收入就能達到7萬元,比出去打工強多了。”
朱昌發2015年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起初,朱昌發想成立一個中藥材合作社,聯合周邊幾戶一起種植白芨、蒼術、五味子等中藥材,但家庭貧困,沒有啟動資金,想法一直未實現。2016年,鎮安縣委、縣政府創新推出“三帶四聯”,朱昌發貸了3萬元貼息貸款作為啟動資金,購買白芨種苗,種植了5畝白芨。2017年,朱昌發又貸了5萬元的貼息貸款,并牽頭成立中藥材種植合作社,帶動13戶群眾一起種植白芨、五味子和蒼術等,目前合作社種植五味子48畝、白芨22畝、蒼術11畝。
在鎮安縣青銅關鎮像朱昌發這樣的例子有很多。青銅關鎮緊盯“577”脫貧退出標準,全面推進產業發展、“兩房”建設、基礎設施建設等“三提升”工作,2018年實現8個貧困村脫貧出列,1427戶4047人脫貧退出,貧困發生率下降到0.94%。
全面實施產業幫扶。鎮上按照“長短結合、以短養長”的思路,圍繞資源布局產業、圍繞產業策劃項目、圍繞項目引進企業,構建了“一軸兩翼”的產業布局。建設扶貧工廠17處,光伏項目8個,落實烤煙7003畝,蠶桑栽植3560畝、落實養蠶344張,完成35萬袋食用菌種植,新增畜禽飼養6784頭(只),累計種植中藥材4700畝、油用牡丹2765畝、板栗科管8500畝、核桃建園1840畝。
鎮上將“兩房”建設作為脫貧攻堅的治本之策,全面推進安居工程。納入“兩房”建設共1304戶4006人,其中易地搬遷750戶2671人,生態搬遷106戶218人,納入危改442戶1093人,已全部竣工入住,改造建設106戶民居環境綜合整治,高標準實施了東坪、冷水河等村以“三清四改”為主的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工作。
基礎設施建設與改善是脫貧攻堅的先導工程,也是提升群眾生活質量的重點。鎮上完成前灣20條139.5公里“油返砂”項目,處理病害8.35公里,完成管道鋪設38.08萬米,修建加固建截沙壩35個、泉室14個、蓄水池72個、水窖49個、水廠1座、發放水罐28個,完成12個村標準化衛生室改造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