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菌類產業 創造百萬產值
鎮安小伙菌菇成就創業夢
本報記者 謝非 李小龍
茶樹菇裝箱,等待出售。
工人采摘茶樹菇
酷暑時節,萬物生長。
7月底,鎮安縣云蓋寺鎮西華村,沿著通村路沒走多久,遠遠地就能看到幾個白色不透光的塑料膜覆蓋的大棚。繼續往前走,來到一處大棚后的廠房,這里就是蔣維華和他的朋友創業夢開始的地方。
■初次試水種香菇
鎮安小伙蔣維華,是這家茶樹菇基地的主要牽頭人。原本學烤煙專業的他,畢業后干過烤煙技術員,在企業打過工,但是創業的火苗藏在心底始終未曾熄滅。直到2017年,遇到了高中好友寧江超,互相交流后發現,他們的想法和志向出奇的一致,于是兩人決定一起創業,干出一番事業。
要創業首先要選好項目,兩位好友一起考察了各種產業,也咨詢了很多行業內的人。最終,他們選擇了商洛近幾年蓬勃發展的食用菌產業。毫無種植經驗的他們,想找行家指點。聽說有位同學在縣城附近種香菇,便前往參觀,之后又到高峰鎮拜訪種植大戶。那是2017年底,天上飄著鵝毛大雪,他們驅車前往,最終由于雪太大,只好下車步行,走了半小時山路,才到對方家中。說明來意后,種植大戶熱情地向他們介紹起香菇種植的經驗。
幾番考察之后,2018年春,蔣維華和寧江超加上蔣維華的一位堂弟,三個人合資在云蓋寺鎮西洞村建起了12萬袋的香菇大棚基地。但由于是第一次與香菇打交道,購買的菌袋成本較高,自身種植技術跟不上,香菇產量達不到標準,當年的結果并不理想。“年終時一算賬,基本上是白忙活了一年。”蔣維華無奈地說。
■茶樹菇開辟新天地
其實在香菇種植過程中,蔣維華已發現問題。香菇的生產成本和技術要求高,但是價格卻相對偏低。于是,這邊香菇還繼續種植,那邊蔣維華已經開始謀劃新出路。一次偶然的機會,他遇到了一位福建老板,與其聊天中,了解到茶樹菇目前市場前景比較好。“創業項目需要迎合市場需求,但是不能盲目跟風,要有自己的特色。”蔣維華頓時找到了出路。
經過在浙江、福建乃至四川共20多天的考察后,蔣維華認為商洛的氣候環境一定能生長出優質的茶樹菇。隨后,他又在省內參觀了幾家生產茶樹菇的企業,并在西安食用菌批發市場上考察價格和銷路,最終決定種植茶樹菇。
“為了將茶樹菇種好,我們專門從福建請來兩位師傅進行技術指導。”蔣維華陪著福建技術人員在鎮安考察了三個村,分別從海拔、氣候、水源等幾個方面考量,最終把基地選在了西華村。2018年7月,占地30畝,共有27個大棚的茶樹菇基地正式開始建設。
2019年4月,第一批茶樹菇菌袋進入大棚,準備投入生產。但沒想到,今年的氣溫反常,溫度較往年偏低,茶樹菇菌袋里的母種如果兩周內不出菇,就會發霉,全部變為廢品。這可急壞了蔣維華和合伙人,他們急中生智,買了20臺“小太陽”放在大棚里用來升溫。沒想到這招居然起了作用,撐過了4月的低溫期,進入5月后,茶樹菇正常生長。現在,他們公司每天能生產新鮮的茶樹菇1500斤左右,采摘后進入冷庫,而后再統一發往西安。
如今,蔣維華的食用菌基地里,不僅有50萬袋茶樹菇,還有5萬袋雞腿菇和3萬袋平菇。“茶樹菇的廢料可以用來生產其他菌類,這樣就節省了一部分成本,多樣化的產品也能讓我們在不同的季節都有產出。”茶樹菇的采摘期從7月中旬持續到12月,按照現在新鮮茶樹菇每公斤12—16元的價格,預計今年基地各種菌類全年總產值將會超過300萬元。
■菌菇托起致富夢
作為西華村的引入項目,村里向蔣維華提供前三年土地租金全免的優惠條件,并且為了壯大村集體經濟,村集體出資70萬元,入股到食用菌基地里。在每年發展的菌袋不低于30萬袋的前提下,每個菌袋拿出0.2元作為村集體的收入。
不僅村集體有了收入,長期在基地務工的當地工人就有27人,帶動村里近70戶發展產業的家庭中有21戶都是貧困戶。制棒班的班長鄒忠琴是村里的貧困戶,丈夫因病不能干重體力活,全靠她每個月在基地務工的2600元維持生活。
村民劉全國在茶樹菇基地開車,妻子在基地打工。每月兩個人總共有6000多元的收入,夫妻倆很滿意。“以前我們都在西安打工,除去租房和生活費,剩下的錢沒多少。現在上班就在家門口,都是鄉里鄉親在一起,掙錢的同時還能照顧地里莊稼,生活舒心不少。”
雖然茶樹菇初步獲得成功,但蔣維華也沒有把最初建成的香菇基地關閉,兩個基地共同發展,形成互補。他已給自己的產品申請了商標,就以基地所在西華村的小木嶺來命名。之后,蔣維華和伙伴們計劃引進一個香菇新品種,其生長周期比傳統香菇短,可以在相同時間內獲得更高收益。“我們現在最主要的任務是培養自己的技術人員,掌握茶樹菇的種植技術,然后可以向更多的地方推廣這項產業,帶動更多的人通過產業發展和自己的辛勤勞動增收致富。”蔣維華希望茶樹菇能成為家鄉群眾富起來的新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