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鎮安縣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認真貫徹中央、省、市脫貧攻堅決策部署,始終把脫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第一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創新精準扶貧機制,奮力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五年來累計脫貧2.5萬戶、7.69萬人,貧困發生率由32.2%降至0.89%。今年5月7日,省政府正式公告,宣布鎮安退出貧困縣序列,成為全省深度貧困縣中唯一一個2018年度脫貧摘帽縣。
米糧鎮異地扶貧搬遷移民點
鎮安“戶分三類、精準幫扶”經驗在全省推廣
通過龍頭企業帶動板栗產業的發展
米糧鎮水峽村精神文化脫貧表彰活動
貧困群眾在繅絲廠分揀蠶繭
脫貧攻堅扶貧超市
發展食用菌產業 壯大村集體經濟
達仁鎮整修一新的茶園
實施戶分三類 做到精準幫扶
鎮安縣著眼中省要求,立足縣情實際,緊緊抓住勞動能力這一最關鍵的生產要素,探索實施了“戶分三類、精準幫扶”這一工作機制,實行一戶一策、一人一法,切實將幫扶措施精準到戶到人到項目,初步走出了一條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新路子。
該縣重點開展“九核”摸清底數,即核家庭人口、核健康狀況、核勞動力、核從業情況、核致貧原因、核家庭收入、核政策落實、核達標情況、核群眾意愿。結合致貧原因、發展潛能、變化趨勢等,把貧困戶精準據實劃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把家庭成員身體基本健康、勞動力相對充足、有穩定脫貧產業的貧困戶確定為有勞動能力戶,然后再對照戶脫貧的五條標準,把已經達標的確定為放心戶,一項以上沒有達標的確定為缺項戶。第二類,把家庭成員因病因殘勞動力弱、勞動力相對偏少、收入不穩定的貧困戶確定為弱勞動能力戶,然后再把經過幫扶當年可以脫貧的確定為可脫戶,不能脫貧的確定為沉底戶。第三類,把家庭成員全部因病、因殘、因年齡無勞動能力或喪失勞動能力的貧困戶,確定為無勞動能力戶,然后再把達到特困人員救助供養條件的,確定為特困供養戶,不夠特困人員救助供養條件的,確定為兜底低保戶。
縣上按照缺啥補啥、需啥幫啥的原則,逐戶逐人制定幫扶措施。對有勞動能力戶,重點實施產業幫扶,對弱勞動能力戶,重點實施就業幫扶。對無勞動能力戶,重點實施政策幫扶。正是通過推行“戶分三類、精準幫扶”工作機制,鎮安摸清了貧困底子、找準了致貧原因、做到了精準施策,這一做法得到了中省領導的充分肯定,省脫貧攻堅指揮部還專門發文在全省推廣。
抓實產業就業 補齊短板弱項
產業就業是促進貧困群眾持續增收、穩定脫貧的主渠道。為了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鎮安大力培育主導產業,積極推進創業就業,讓群眾增收致富。
縣上按照“長短結合、以短養長”的思路,加強政策扶持,出臺《“千百萬”脫貧產業資金扶持辦法》《農業特色產業三年振興計劃》,建立不少于1億元的脫貧產業發展基金。優化產業布局,目前全縣已發展板栗60萬畝、核桃30萬畝、茶園10萬畝、桑園7萬畝、食用菌1300萬袋,基本實現了有勞動能力貧困戶產業項目全覆蓋。提升品牌效應,加快鎮安板栗交易市場、農村電商服務中心、京東特產館等項目建設,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在深入實施創業就業“六項工程”的基礎上,采取勞務輸出轉移、扶貧工廠就業、公益崗位安置“三個一批”的辦法,不斷拓寬貧困群眾就業渠道。三年累計勞務輸出4.19萬人次、創收6.3億元。已建立就業扶貧基地10個,建設扶貧工廠(車間)208個,實現穩定就業4000多人。先后安置公益專崗362人,特設公益性崗位759個、扶貧專崗115個,選聘生態護林員2290名。按照“社帶戶、企帶村”和“股份+合作”的模式,組建村產業發展公司,為每個村籌措了50萬元信貸資金,發展集體經濟。全縣每村每年收入最低達到50萬元,最高達到200萬元左右,除貧困戶分紅外,村集體收益平均都在5萬元以上,全面消除了集體經濟“空殼”村。
為推進貧困群眾“三保障”,該縣探索推行“教師+學生”“醫生+患者”“三精”管理三項舉措,讓群眾教育、醫療、住房有保障。全縣2800多名教師與貧困學生實行“教師+學生”結對幫扶,采取“領導帶頭結對幫、干部資助認領幫、社會捐資合力幫”的捐資助學工作機制,籌措助學基金200多萬元,每生每年補助6000元,確保貧困大學生“有學上、上好學、不失學”。對所有貧困患者實行“醫生+患者”簽約幫扶機制,結合簽約醫生隨訪意見,分類救治管理,真正讓貧困人口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全縣“十三五”共確定易地扶貧搬遷對象8059戶27423人,規劃建設集中安置點60個。對30個規模集中安置點,采取EPC總承包方式,一次性招標給省內大型企業建設,確保所有搬遷對象如期入住。積極創建“雙示范社區”,在集中搬遷安置點配建產業基地、產業園區35個、扶貧工廠(車間)58個,4000多名搬遷群眾在家門口實現就近就業。
堅持問題導向鍛造過硬作風
鎮安縣始終堅持問題導向,針對駐村干部“一幫多”、農產品“銷售難”問題,貧困群眾“等靠要”、農村人情風盛行等問題,始終探索創新,探索推行“扶貧中心戶長”、設立愛心超市、建立扶貧超市、推行“一約四會紅十條”制度等舉措,破解實際難題。以村民小組為單位,以15至20戶為片區,嚴格標準、公開推選1名扶貧中心戶長,全縣共推選3000多名。貧困群眾根據當月現實表現,憑借“愛心積分卡”到村愛心超市,兌換領取同價值的自選商品。通過推行愛心超市,形成了“以獎代補、多勞多得”的正向激勵機制。按照“四統一”原則,村建收購點,鎮建分揀站,縣建扶貧超市,形成了縣鎮村三級農產品配送網絡。依據相關福利發放規定,按全年700元的標準,動員干部職工到扶貧超市購買貧困群眾農產品,累計購買貧困群眾農產品價值2000多萬元。大力倡導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小事不辦,明確規定,農村紅白事隨禮不超過100元,城區不超過200元,喪事時間不超過3天。定期開展道德評議,設置善行義舉榜和曝光臺,對違反“紅十條”的農戶,經核實后,一律納入“黑名單”管理,樹立了崇勤尚儉的文明新風。
同時鎮安采取硬措施派硬人、頒鐵律嚴管理、重激勵鼓士氣三項措施,確保優秀干部下到一線、干在一線。出臺《駐村工作隊選派管理辦法》,目前全縣共下派優秀干部1200多名。建立問責機制,出臺《六條鐵律》《責任追究辦法》,要求所有縣級干部每周住村不得少于“一天一夜”、包戶干部不得少于“兩天兩夜”、住村工作隊員不得少于“五天四夜”,堅持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加大對違規違紀人員的處置力度,兩年來,全縣共下發督查通報17期,處理干部44名,其中免職2名。制定《脫貧攻堅考核獎懲辦法》,累計提拔重用優秀扶貧干部233名,并且每年拿出100萬元,對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進行表彰獎勵。
鞏固脫貧成果提升脫貧質量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脫貧摘帽后,鎮安及時轉戰,再出新招發力,精準鞏固脫貧成果、全面提升脫貧質量。
著力解決干部松勁懈怠問題。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明確重點干,領導帶頭干,容錯激勵干,全面排查各類問題,理清鞏固提升階段的思路和重點;從縣級領導做起,每名縣級領導包抓一個示范村和一個較差村,引導干部群眾補短板、強弱項;列出容錯清單,嚴防問責泛化,加大激勵力度,研究干部時向脫貧攻堅一線傾斜,最大限度調動干部的干事創業熱情。
嚴防六類重點人群致貧返貧。針對大病殘疾戶、獨居老人戶、“兩頭跑”搬遷戶、收入下降戶、邊緣戶、2014年和2015年脫貧戶六類人群,逐鎮逐村建立六類臺賬,研究制定鞏固提升措施。
建立農村公共基礎設施管護機制。緊扣“易權到村”和“村民自治”兩個重點,探索推行農村公共基礎設施“353”管理機制,重點圍繞有人、有錢、有機制管“三大目標”,緊扣范圍、權屬、標準、資金、責任“五個明確”,通過專業、市場、自主管護三種途徑,努力實現村有、村用、村管。同時,采取“八個一點”的辦法,籌集專項管理資金1079萬元,保障管護經費。通過縣成立領導小組、鎮建管理所、村建管理站,設立“十員五崗”等,穩定農村公共基礎設施管護隊伍。
強化扶貧資金管理使用。探索推行扶貧資金“一賬一平臺”管理機制,建立扶貧資金管理臺賬,并延伸建立“三級三賬”即項目建設類資金管理臺賬、民生保障類資金管理臺賬、政策補助類資金管理臺賬。扶貧資金管理臺賬主要反映“錢從哪里來、撥到哪里去”,“三級三賬”主要反映縣、鎮、村的扶貧資金“用到哪、怎么用、啥效果”;建立扶貧資金監管平臺,具體設立公開公示、行業監管、社會監督、咨詢服務四大板塊,接受群眾監督,夯實監管責任,接受社會監督、接受群眾查詢。通過探索推行“一賬一平臺”管理機制,初步解決了扶貧資金管理使用等問題。
全面抓好集體經濟運營管理。探索推行“雙委制”,一方面,將所有村的互助資金委托給縣農商行規范管理。目前,主要推行“一套模式、兩個辦法和三項協議”。“一套模式”就是征信評估、財務會計委托管理模式;“兩個辦法”是指互助資金委托管理使用辦法和風險防控辦法;“三項協議”是指《互助資金委托管理協議》《互助聯保小組聯保協議》和《借款協議》,通過這些舉措,讓農商行參與互助資金管理,有效降低了資金運營風險。另一方面,除村上有能力管理運營集體經濟外,將其余村集體經濟經營項目委托給龍頭企業或第三方運營管理,采取市場化手段,厘清權責關系,不斷提升村集體經濟的運營質量和效益。
策劃:李娉 組稿:王照斌 陳風軍 倪方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