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余良禧
2019年10月,木王鎮河道風光。
2019年10月,旬陽縣仁河口鎮,達仁河與旬河交匯處。
2019年10月,木王鎮,達仁河源頭之水。
2019年5月,采茶女在農光村茶園采茶。
2019年10月,春光村服務中心。
2019年10月,達仁河。
2014年5月,木王坪。 達仁河在鎮安的西鄉奔騰,上善的河水哺育了兩岸生靈,培育了流域森林、茶葉,打造了天然氧吧、宜居生態。達仁河流域的人們既享受著自然的恩賜,又呵護著自然的延續。
達仁河源于木王鎮延長溝垴和響水巖,經鎮坪、楓坪、碾子坪入旬陽境,走完75.5公里后注入旬河。
行走達仁河,在旬陽縣仁河口鎮入口,逆流而上,不多遠只見路邊一塊矩形牌子,上書“全國一村一品示范鎮”,往上就進入鎮安地界。河水沿著新修的河道緩緩向東南流,河道在這一段還算寬闊。
再往上,老遠看到河對岸插著國旗的兩層樓,那就是春光村服務中心,早年是古寺——紅廟寺。
拐兩個彎就到了獅子口,這里是達仁鎮政府所在地。狹窄的街道依山而建,河道在街的背面擦肩而過。鎮政府及七站八所的工作人員、學校的教職員工和當地群眾是這里的常住人口。
從達仁街下街頭進象園溝,一溝兩岸都是茶園。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溫和的氣候,充沛的雨量,微酸性的土壤,給茶葉種植提供了基礎。而茶葉又是這里群眾主要經濟來源。據《鎮安縣志》記載,象園茶茶種是當地移民劉正民清朝時期從湖北老家帶來的,經過300多年的繁殖,遍布達仁7個村。目前銷售最火的還是王莽山下的象園村和農光村的茶葉。
農光村滿是坡地,雖說多數地澆不上水,但老天對它們特別眷顧,一年四季風調雨順。今年清明節過后,在茶莊看到了茶農在選茶,形狀大小不一致的一律剔除。包裝好的茶盒非常考究。品嘗了茶味:幽香,甘醇。
達仁河河道不寬,展現給人們的是一種秀氣的美。清清的河水在青苔鋪就的地毯上流淌,在卵石間迂回。岸邊一棵棵孕綠吐翠的滄桑古柳,或側或臥在河道上空,低垂著綹綹絲絳。岸上黛瓦白墻別致的民居掩映在柳林里,讓人不舍移步。
上行至楓樹坪,這里曾是保安鄉政府所在地,十幾戶人家沿路相向而居。現在鄉政府改成敬老院,十幾個老人在院內曬太陽。
達仁河多峽谷,除了河道就是公路,河水在幽深的峽谷中穿行,清凈而冷冽。寂靜的峽谷除了幾聲汽笛,就是河流在大聲說話。
過了小川口就是朝陽,這里曾駐扎過朝陽鄉政府,因山上有座結草為庵的朝陽觀而得名。老房子除了幾間灶房外,私有化以后都拆舊建新了。過了朝陽,只見河邊一排大小整齊的楊樹,在夕陽的映照下葉子泛著金黃。
拐兩個彎就到了木王坪,這里是木王鎮政府所在地。走進木王,看到的是河清岸綠,小橋流水。梯田長滿莊稼,水車不停輪回。沿著柏油路拐進街區,街道的樓房鱗次櫛比,陳舊低矮的平房已成過往。在老街的基礎上,續建了新街,規模擴大了兩倍。隨行的朋友感嘆,這哪是邊陲小鎮,分明是“林海明珠”嘛!
木王坪早年叫穆王坪,據《鎮安縣志》記載,“相傳,明朝末李奎義軍在此與李自成遙相呼應,自稱‘穆王’,故此處曾名‘穆王坪’,并有穆王墓遺跡。又傳,清乾隆二年(1373)當地旺族馬姓以西周穆王得駿馬遨游天下的故事,改稱‘穆王坪’。新中國成立后‘穆’字慣書為‘木’。”
木王,木王,木頭之王。這里生長有紅豆杉、連香、水青、秦嶺冷杉等國家保護樹種30多種。木王街有棵皂角樹,樹高30多米,樹圍兩人合抱有余,堪稱木王街鎮街之寶。
由木王街繼續上行,河水逐漸變小,林木卻越發茂盛。我們現在見到的是次生林,原始森林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修建湘渝鐵路時被砍伐。退耕還林后,伐木轉為護林,木王的林傷逐漸得到治愈。
登上延長嶺,回望達仁河,但見群山蔥郁,林煙浮空。山勢犬牙交錯,河道彎彎曲曲,河水從腳下流向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