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米子揚 侯 彬
11月18日,走進鎮安縣回龍鎮移民搬遷安置社區,一幢幢樓房整齊排列,一條條巷道寬敞整潔,人們在小區閑談、散步、跳廣場舞,不時傳來歡聲笑語;在安置區周圍,學校、超市、菜市一應俱全,讓居民盡享便利生活。
屋外寒氣陣陣,回龍鎮萬壽村村民楊傳生家里卻暖烘烘的。“現在用的都是電暖器、電火盆,方便又安全,比原來生炭火、燒煤取暖方便多了。”楊傳生帶著記者在屋里邊看邊介紹,屋里寬敞明亮,彩電、沙發等家用電器和家具一應俱全,衛生間裝有熱水器,廚房用的是煤氣灶。
說起過去的居住環境,楊傳生直搖頭:“原先在山溝溝里面,住的是三間土房,出行不方便,家里老人有個頭疼腦熱,去城里看病,路上就得一兩個多小時,有時候就把病耽誤了。”
今年是楊傳生住進新居的第四個年頭,和以往相比,楊傳生最大的感受就是方便、敞快。“我經常在林業站務工,有時候也在附近打打零工,以前住在溝里,消息不靈通,經常錯過一些務工的機會,現在家就在大路邊上,隨叫隨到。小區環境好,有休閑健身廣場,閑了就和老鄰居們打打球、下下棋,這日子還有啥說的。”村里像楊傳生這樣的搬遷戶還有很多,截至2019年,萬壽村已有240多戶村民陸續搬遷入住了安置社區,搬遷人口占整村人口的80%。
“住上自己的房子我盼了好多年嘍。”村民李富琴也是易地搬遷的受益者。2017年之前,為了照顧一雙兒女上學,李富琴和丈夫不得不搬出偏遠的老宅,一家4口人租房蝸居,一租就是8年。“這些年住的是別人的房子,心里一直不得勁。”李富琴說,做夢都想住上屬于自己的房子,在了解了村上的搬遷政策后,她第一時間報了名。
2017年年底,李富琴一家如愿搬進了新家,當時正上初中的女兒高興得又唱又跳,還給李富琴寫了一封信:“媽媽,我們終于有自己的新家了……”如今,學校就在安置小區里,送小兒子上學就幾步路,村上設置了公益崗位,李富琴憑著自己的廚藝做了一名炊事員,每月有1500元的工資補貼,既照顧了家庭還增加了收入,日子過得一天比一天舒心。
為了確保“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安置社區在完善了水、電、氣、路、娛樂設施等一系列生活配套設施的同時,村“兩委”積極尋找致富帶頭人和創業能人,創建了村級“勞務驛站”并組織技能培訓,使搬遷戶有一技之長,還設置了52個公益性崗位,確保搬遷戶能夠有穩定的收入來源。曾經破舊的危房變成了寬敞明亮的新房,坑坑洼洼的土路被開闊平坦的水泥路替代,家家戶戶的庭院都建起了整齊劃一的花墻,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這幾年的生活變化真是太大了,用我們土話說,現在過的是神仙日子!”今年63歲的村民李春平是2013年村上的第一批搬遷戶,雖然沒有居住到安置小區,但也從偏遠的山溝溝搬到了村上寬敞的主干道邊。
移民搬遷,徹底改變了李春平的生活。“出門就是大路,到縣城也方便,想買點啥都能送上門。現在村上搞環境整治、庭院美化,這都需要招人干活,我在這出門就有活干,收入也比以前翻了幾番。”李春平說。
在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工作中,鎮安縣以優化治理社區環境為舉措,重點在產業幫扶、就業幫扶、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權益保障、基層黨建、社區治理等方面下功夫,確保搬遷群眾有人管以及安置點基礎設施服務有保障。
萬壽村抓住機遇,拓寬了村里的水泥路,實施廁所革命,家家戶戶改裝了衛生廁所,村上增加了保潔員,垃圾每天清理,河道兩岸變得干凈了,村民臉上笑容更多了。
易地搬遷,搬進幸福新生活,回龍鎮萬壽村通過易地搬遷實現了群眾的安居夢、幸福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