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鎮安縣高峰鎮漁坪村黨支部書記張福成
本報通訊員 陳維智 黃 麗
“在村里,有理解你的,有不理解你的,最后都理解你了,那是真能力。”
“你心里一定要有一桿秤,把每個群眾記心里。”
“大河有水小河滿,要實現鄉村振興,必須壯大村集體經濟。”這些農村工作的“金句”,是鎮安縣高峰鎮漁坪村黨支部書記張福成經常掛在嘴邊的話。這位80后支書在崗5年,帶領村民把昔日的“窮窩窩”變為現在有眾多企業老板來考察的“金餑餑”。把遠近聞名的“上訪村”變為“全國第二批鄉村治理示范村”“省級先進基層黨組織標準化建設示范村”“市級文明村”。
“我從黨員的投票中感受到了沉甸甸的責任,更從村民的眼神中感受到了期盼和壓力,在脫貧攻堅的最后沖刺階段,我一定要帶領群眾脫貧致富,不讓一戶貧困戶掉隊,徹底摘掉貧困村‘帽子’。”2018年,在外經商多年的張福成當選為漁坪村黨支部書記時,他滿懷信心地說。
過去,漁坪村是全縣出了名的“爛攤子”,辦公室擁擠破舊、村班子軟弱渙散、村道坑坑洼洼、產業致富無門、歪風邪氣盛行、老百姓“等靠要”思想嚴重……
張福成上任后,他堅持“貧困不除,誓不罷休”的信念,推出了更多可以“指尖辦理”的民生事項,變“群眾跑”為“數據跑”。成立了村工會、老年協會等組織,推選“中心戶長”12名,全力以赴整治“門難進、臉難看、話難聽、事難辦”的現象。
他走東家串西家,召開群眾會、黨員會、板凳會,多方聯系、四處奔走,主動與包扶單位、縣直部門對接,拉贊助、搞招商。如今,讓人眼前一亮的2000米文化墻、30盞太陽能路燈、188戶民居改造、10多公里的產業路……一幅幅生動的圖畫,一系列明顯的變化,引得村民稱贊。
張福成還帶領漁坪村引進發展20萬尾冷水魚養殖、水雜果采摘、有機蔬菜種植、水上漂流、牡丹觀光步道等集產業發展和休閑娛樂于一體的綜合項目,促進村集體經濟發展,帶動群眾增收,讓村民的日子更加有奔頭,讓村里的發展更加有希望。
現在,漁坪村路通、燈亮、河寬、水清,花香滿園、果蔬遍地,慕名而來的游客更多了,鄰里關系和睦,干群關系融洽……村里的變化讓張福成得到了群眾的廣泛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