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定點幫扶鎮安縣工作紀實
本報記者 米子揚
“四組村民劉先龍,男,46歲,患肺栓塞需常年服用進口藥治療,因疫情管控,平日網購的進口藥無法送達,目前急需縣內實體藥店配貨。”5月10日,鎮安縣云蓋寺鎮黑窯溝村結山溝片長劉聲安使用“掌上通”將片區問題一鍵上報到黑窯溝村指揮部。
片長“掌上通”和大數據平臺是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電子)為鎮安縣落實“人盯人+”基層社會治理創新“1844”機制搭建的指揮平臺和移動APP系統,在這一科技支撐下,鎮安縣實現了縣、鎮、村、片一體化高效治理。
2014年定點幫扶鎮安縣以來,中國電子積極發揮行業、科技、人才等優勢,聚勢賦能,以信息化、現代化技術助力鎮安提升基層治理能力和信息化管理水平。
2021年8月20日,鎮安縣突降暴雨,引發洪澇災害,全縣城鄉通信中斷。中國電子選派的掛職干部、鎮安縣副縣長李培燕當時正在縣應急局值班,她第一時間聯系中國電子應急部門,請求為鎮安建立一套應急管理系統。
接到任務的中國電子駐商洛技術團隊冒雨連夜趕往鎮安,迅速確立了一套應急管理系統方案。隨后,結合鎮安縣提出的“人盯人+”基層社會治理機制,將應急管理方案擴展到“政策宣傳、秦嶺保護、防汛救災、返貧監測、矛盾調處、護林防火、治安聯防、風險防控”等八大領域,研發了“人盯人+”基層社會治理創新“1844”機制智慧平臺以及“片長掌上通”移動APP。
“幫扶就要幫到點子上,急其所急,幫其所需。中國電子的科技優勢,正好彌補了山區發展所需的技術短板。”李培燕介紹。
智慧平臺投入使用以來,實現了鎮安縣總指揮部與8個專項指揮部、15個鎮辦、154個行政村(社區)、3854個片區、10萬戶29.7萬人的上下聯通、可視調度,極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推動基層社會治理由“經驗決策”向“數據決策”轉變、由“管控”向“智控”轉變,打通了基層社會治理“最后一米”。
在鎮安縣云蓋寺鎮黑窯溝村,中國電子駐該村第一書記令京干正在食用菌扶貧車間查看黑木耳的生長情況。“木耳長到一元硬幣大小的時候品質是最好的,要抓緊采摘。”令京干向記者介紹。
令京干是中國電子選派的駐村第一書記,2018年12月,來到黑窯溝村走馬上任,食用菌扶貧車間剛剛起步。三年來,在他的推動下,中國電子陸續投入幫扶資金100多萬元,用于食用菌產業增容、智慧農業改造、環境道路整治和基礎設施建設。
“令書記來以后,對村上的香菇大棚和木耳基地進行了升級改建,配置了專業自動化設備,現在我們通過手機以及村委會辦公室的顯示終端,就可以實時觀察溫濕度數據和食用菌生長狀況,通過指令保證食用菌生長所需的條件。”黑窯溝村副主任李虎說。
黑窯溝村食用菌扶貧車間是陜西省食用菌產業標準化示范區的標桿車間,具備半自動微噴調節、遠程可視化實時管理等智慧農業功能,配備氣動注水機、菌棒刺孔機等專用設備,生產效率提升、生產成本可控。目前,年產香菇10萬袋,木耳5萬袋,產值70多萬元。
“中國電子將深入貫徹落實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積極履行央企責任擔當,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等全面振興,努力創造鄉村美好新生活,奮力激活鄉村發展新動能。”李培燕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