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通訊員 辛恒衛
在鎮安縣西口回族鎮聶家溝村,有一支夕陽紅自樂隊,隊員都是60歲以上的老人,他們用歌曲、戲曲等弘揚文明新風與社會正能量,豐富了附近村民精神文化生活。自樂隊組建者是其中年齡最大的吳芳吉。
今年78歲的吳芳吉是一名退休教師,曾多次被縣政府、教育局評為模范教師、先進教育工作者,退休后被商洛市授予“最美五老”等榮譽稱號。
退休前,吳芳吉除了兢兢業業干好本職教學工作外,對吹拉彈唱情有獨鐘。退休后,無論寒冬酷暑,在聶家溝村中心文化廣場,總能聽到他有板有眼的電子琴或二胡演奏,吸引來不少圍觀者,還有一些文藝愛好者都來向他討教。
看到大家這么熱情,吳芳吉心想,何不把大家組織起來辦一個夕陽紅自樂隊,一來服務大眾,送去歡樂;二來豐富大家的精神文化生活,為創造和諧文明社會作貢獻,一舉兩得。
剛要起步,吳芳吉就遇到來自各方的阻力。有的人愛好戲曲,基礎也不錯,但遭到家人的反對;有的參與者熱情很高,可文化基礎和音樂基礎都薄弱;還有人指責吳芳吉不務正業。一些親戚朋友怕他受累不落好,勸說他:“放著清福你不享,偏要自找苦吃,我看快算了吧!”
夜深人靜時,吳芳吉陷入了沉思:“組建夕陽紅自樂隊,當地之前沒有人這么干過,一些人接受不了這很正常。我曾是人民教師,我有責任走在前,帶領大家闖出一條新路來。”
這時,同鄉另一名退休教師吳常學主動加入夕陽紅自樂隊,讓吳芳吉更加堅定了辦好自樂隊的決心。于是,他登門給那些有演唱基礎但有所顧慮的人做思想工作。一遍不行就兩遍三遍,吳芳吉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說服大家,他說:“辦好夕陽紅自樂隊不是個人的事,我們唱的是主旋律,弘揚的是正能量,咱要用新思想趕走陳舊思想這個‘攔路虎’。”
突破這道難關后,對沒基礎的學員,吳芳吉一邊鼓勵他們,一邊給他們“開小灶”,利用業余時間、休息日,吳芳吉給他們一字一句地教、不煩不躁地示范,還讓有基礎的學員“傳幫帶”。
在吳芳吉的不懈努力下,2013年,西口回族鎮夕陽紅自樂隊登臺亮相。當年5月,鎮安縣舉辦栗鄉放歌民歌大賽,自樂隊編排的歌伴舞《十把扇子》獲優秀獎。第一次參賽就獲獎,增加了隊員的信心,大家的演唱水平也大大提高了。對待那些潑冷水者,吳芳吉總是說:“這也是鞭策,告誡我們不能懈怠,一定要干對得起人民、對得起黨的事情。”
每天中午或下午是夕陽紅自樂隊練唱時間,一段唱完,圍觀者會報以熱烈的掌聲,這鼓舞了吳芳吉辦好自樂隊的信心。他制定了隊規,約法三章:要先學做人,再學演唱;要尊老敬老愛老,鄰里相幫;要做文明形象的代言人。這讓隊員們凝聚力大增,隊伍很快發展到了50多人。
為了提高自樂隊的水平,吳芳吉自費購買了樂器、擴音設備、制作布景等。有人問他:“別人組團教學是要收學費的,你卻往外拿錢,這是圖個啥呀?”吳芳吉笑著回答:“為了給大伙兒送去歡樂,為了社會更加和諧。再說我曾是一名教書育人的教師,這還不夠嗎?”
看到每次演出成功后,他高興得像個小孩子,兒女們也堅定地支持吳芳吉。他把精力全部投入到辦好夕陽紅自樂隊中,隊員們不僅學會了不少眉戶劇名段,而且個個爭做精神文明典范。他們走村串鎮,深入社區、學校義務演唱,還為孤寡老人送去歡笑和溫暖。一路走來,夕陽紅自樂隊成了一支紅色宣傳隊,一年演出50多場次。
為了讓演出的節目出新出彩,吳芳吉編寫了歌曲《十謝共產黨》、三句半《西口是個好地方》《今日西口變化大》等,這些作品源自生活,真實感人、接地氣,深受當地群眾歡迎,也潛移默化地增強了廣大群眾對黨的熱愛、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如今夕陽紅自樂隊除了在聶家溝、農豐兩村演出外,還到關坪河、上河、程家川等地演出,西口回族鎮北陽山下每個村都留下了他們的足跡。
2017年末,吳芳吉因冠心病、高血壓等疾病,住院做了手術。出院后大家勸他好好休息一段時間,他卻說:“得趕快把我住院期間耽擱下的時間補上,時間寶貴,我哪能去安心休息!”
看著年近八旬的他疲憊的身影,親朋好友心疼地說:“你這到底是圖個啥呀?”吳芳吉說:“咱不圖啥,就圖個老有所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