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小龍 通訊員 張永罡 張 矛
青山疊翠河水清,板栗魔芋木耳香。
6月,走進鎮安縣云蓋寺鎮金鐘村,水泥路直通家門口,房前屋后干凈整潔,郁郁蔥蔥的小菜園隨處可見,產業大棚整齊劃一,一幅“景在村中,村融景中”的美麗鄉村畫卷徐徐展開。
“我們堅持以黨建引領,通過創新實施‘五小’工程,抓實支部黨建工作,助力鄉村振興。”金鐘村黨支部書記王習堯介紹,金鐘村的具體做法就是推選小組長、建成小項目、發展小產業、落實小服務、評選小榮譽,積極深化鎮安縣“黨建領航·紅映栗鄉”主題實踐活動,切實發揮基層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群眾工作優勢。
推選小組長 發揮帶頭作用
金鐘村共1918人,全村有黨員52人。該村采取區域相近、方便管理、聯合建立的原則,在全村29個片區下設9個片區黨小組,選聘政治思想堅定、群眾基礎好、片民威信高的黨員擔任黨小組組長,協助支委開展片區管理工作。
片長解書蓮說:“為了解決老年人不識字、接受政策有困難問題,在村里設立了片區廣播站,群眾在茶余飯后可以通過聽廣播知曉政策,同時還建立了‘和為貴’調解室,及時調解群眾之間的矛盾糾紛。”
據了解,片區黨小組在強化片區黨員管理基礎上,按照“結對幫扶派黨員”的原則,選派有能力黨員在完成“黨員領三事”的同時,與片民結對子,通過產業幫帶、勞務幫帶、思想幫帶等方式,一家幫一家、一家帶一家,形成了富民興片的良好氛圍。
推進小建設 改變村容村貌
雖值炎炎夏季,但家住金鐘村二組的村民解書丹茶余飯后總要到村口的“口袋公園”散散步。
解書丹說:“以前的金鐘村村口‘臟亂差’,亂占亂建現象很嚴重,經過村上改造后,將其建成主題小公園,如今這里成了村民們的聚集點。”
“我最滿意的就是衛生小公廁了,以前上廁所簡直就是受罪?,F在我們也能和城里人一樣用上沖水式廁所了,既方便又衛生。”解書丹滿面笑容地說。
王習堯說:“建設雖然小,但可以很好地對農村環境起到點綴作用,讓村子更有新意,更重要的是能夠讓村民就近享受改造提升帶來的舒適生活,提高了群眾幸福指數,使鄉村更宜居。”
發展小產業 帶動群眾致富
作為金鐘村的領頭雁,王習堯清醒地認識到只有發展特色產業才能讓村民日子富起來。經反復研究,王習堯帶領村民修建木耳大棚11座,平整塔架木耳41畝,今年第一茬種植木耳31萬袋。
王習堯告訴記者,大圣廟片區現有3個木耳大棚,由片長胡應成牽頭,組織8個片民在大棚穩定務工;搬遷點片區有4個木耳大棚,由片長鄒環牽頭與村平臺公司簽訂了勞務承包合同,組織10個片民在大棚穩定務工,每季勞務收入7萬元。
“我們村的干部不僅‘人盯人’為政府履職,還能‘戶幫戶’帶動村民致富。”王習堯開心地說,現在村民的生活越來越紅火,大棚木耳種植帶動130多戶片民參與勞務,戶均增收8000元。
提供小服務 溫暖群眾心
今年快80歲的老人李世魁,因為年齡大了,去鎮上理個發很不方便。但是自從村子有了便民理發室,他每個月都在村里免費理發。
針對村民反映的日常健康監測和理發不方便的訴求,金鐘村設置了健康服務室、便民理發室等便民室,打通了黨組織聯系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讓居民們的生活越來越和諧、越來越幸福。
王習堯說:“村里老齡人口較多,一些行動不便的老人,我們不僅設置了便民服務室,還可提供上門服務,為老人送去黨的溫暖。”
曬出小榮譽 引領新風尚
“我們不但要讓村民過上好日子,還要幫助他們形成好風氣。”王習堯說。
為了引導村民自覺養成良好的文明習慣,金鐘村通過引導群眾“家比家”,讓群眾曬出小榮譽,形成崇尚正氣的好榜樣新風尚。
每季度在各片區開展“五星家庭”評定活動,評定結果進行流動掛牌。在各片區制作片民榮譽墻,廣泛收集片區內好人好事、凡人善舉、“平民英雄”等事跡。
王習堯說:“過去大家比誰能占國家多少,今天大家比為社會貢獻多少。通過比和曬,讓村民養成良好的文明習慣。”
昔日窮困的金鐘村變身為今日美麗鄉村,擁有了不一樣的風景和不一樣的風情,群眾在家門口、在內心里就能感受到鄉村振興帶來的巨大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