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通訊員 辛恒衛 劉 萍)“前年我丈夫在茅坪回族鎮一個建筑工地上摔下來沒有了,我多次找承包商協商都沒結果,最后找到陳新喜工作室,半天就把事解決了,給我賠付了安家費。”鎮安縣永樂街辦中合村劉麗說。
據了解,以陳新喜名字命名的勞模創新工作室成立于2009年12月,團隊共有7人組成,其中有3人曾獲國家和省級表彰。工作室以國家法律法規、社會公德等為依據,對民間糾紛、職工群眾合法權益保護等方面開展法律援助服務。
“我們以醫療糾紛、交通事故等10個調解委員會為依托,以‘全縣15個鎮辦154個村(社區)人民調解委員會、1053名組長、3854名片長’為體系,形成一個橫向到邊、縱向到底、遍布城鄉的人民調解網絡,構建起維護職工群眾合法權益的新模式。”鎮安縣人民調解協會會長陳新喜說。
“在工作室參與矛盾糾紛調解,使自己的法律意識和工作水平都提高了”。已加入“陳新喜創新工作室”10多年的省勞模馬彥邵說。
截至目前,“陳新喜創新工作室”共調解民間糾紛和職工群眾維權案件1109例,調解成功率達到100%,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陳新喜創新工作室”先后也被司法部和省司法廳評為“全國模范人民調解委員會”“省級標準化調委會”,陳新喜本人也被司法部授予“全國模范人民調解員”稱號。
余之超是鎮安縣云蓋寺鎮西華村人,也是鎮安縣秦綠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截至2021年底,她的公司已經擁有年產1000萬袋食用菌的菌種廠一座,有木耳示范基地530畝,總容積達到5000立方米的木耳冷鏈物流庫7個,實現了木耳育種、種植、采摘、晾曬、低溫儲存、初種加工、低溫運輸、網絡銷售為一體的龍頭企業產業鏈。
“開展技術創新,研發新產品,是木耳產業做大做強、做精做細的重要途徑。”余之超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2016年4月,她成立了技術創新工作室,團隊由余之超領銜,團隊成員共8人,由2名大學教授和5名農技員組成。經過聯合攻關,余之超工作室研發出了適宜當地種植的木耳新菌種——“秦綠高寒一號”,這一菌種產量較一般菌種產量高出15%以上。后來,她帶領團隊又成功研發出“立體塔式木耳種植架及栽培技術”,這一新技術可讓架上的菌袋能夠實現360度旋轉,擺脫了吊袋式木耳栽培難移動問題,使木耳產量提高到50%,實現了木耳增產增收。
經過多年的艱苦創業,余之超的木耳產業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同時也帶動周邊群眾走上了致富路。截至目前,她的木耳產業示范基地發展到云蓋寺鎮等兩鎮18個村,解決了650名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公司年產值已突破5000萬元,讓全縣1056戶群眾發展起了木耳產業。
據了解,近年來,鎮安縣總工會注重發揮勞模獨特優勢和引領作用,在全社會大力營造尊重人才、崇尚勞動、見賢思齊的社會氛圍。“充分發揮勞模帶動作用,既能拓展就業崗位,又能帶動群眾增收,促進了縣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鎮安縣總工會常務副主席張家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