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小龍 通訊員 張奇 洪艷 楊怡
金秋八月,又到了板栗收獲的季節。在鎮安縣永樂街道木園村的板栗種植基地,一顆顆成熟的“刺毛球”掛滿枝頭,村民儲召玉喜上心頭,對于他來說,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
近年來,地處秦頭楚尾、秦嶺南麓、“九山半水半分田”的鎮安縣把板栗產業作為一項支柱產業,選育優良品種,加強綜合科管,推動全縣板栗產業高質量發展,為3.88萬戶栗農鋪就了致富路。
“在政府的幫助下,我們家近些年共種植了20多畝板栗,銷路不愁,收入非常可觀。”儲召玉高興地說。
木園村山地多平地少,不適合種植莊稼,但這里的土壤呈中性和微酸性,特別適宜種植板栗,歷來有種植板栗的傳統。近年來,村委會帶動群眾陸續補種,組織群眾修剪、嫁接、防治病蟲害、科學種養、精細化管理,建成萬畝板栗基地,進一步提高了群眾的收入。
“今年木園村突出產業振興,發揮資源優勢,對板栗園進行全面綜合科管,現種植面積8960畝,涉及受益戶386戶,戶均增收3200元。”木園村黨支部書記王博說。
在離木園村不遠處的陜西合曼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保底回收農戶種植的板栗,解決群眾銷路問題。公司今年還從日本引進了深加工新技術,實現板栗種植、加工、生產、銷售為一體的全產業鏈發展,大幅提升了板栗的附加值。
“目前板栗種植覆蓋十多個村,帶動了500多戶栗農增收。我們通過保底價收購,保護栗農的切身利益,在6個鄉鎮都有基地,可帶動300多戶農戶增收,公司年處理板栗達5000噸。”陜西合曼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黃顯勝介紹道。
近年來,鎮安縣大力開展板栗種植技術培訓、苗木繁育,狠抓板栗提質增效綜合科管,選育“鎮安1號”“金真栗”“金真晚栗”3個板栗良種,組建鎮安縣板栗產業協會1個,運營板栗專業合作社24個,建成西北唯一的板栗試驗示范站——鎮安板栗試驗示范站,攻克了板栗高效生產及優良品種栽培等技術難題,建立西北首家智慧農業平臺——鎮安縣板栗溯源體系,注冊了“臻安”“栗享人生”商標,取得了“鎮安板栗”和“鎮安大板栗”地理標志證明商標。
目前,鎮安縣已建成10萬畝板栗林帶3個,萬畝以上板栗基地4個,千畝以上板栗基地18個,生態標準示范園8個,全縣板栗種植面積達到60.5萬畝,年產量超過1萬噸,綜合產值1.2億元,建成了5家加工儲藏企業,帶動3.88萬戶栗農實現增收致富。鎮安先后榮獲“全國板栗標準化生產示范縣”和“中國板栗之鄉”等榮譽稱號,板栗產業在鎮安鄉村振興中越來越顯現出巨大的后勁和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