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見習記者 孫遠飛
西北政法大學學生暑期在茶園開展實踐活動
百畝桑園郁郁蔥蔥
初秋的鎮安縣達仁鎮,茶園里一片蔥蘢,茶樹整齊排列,宛如綠色的波浪,微風拂過,送來陣陣清幽茶香。桑園亦是生機勃勃,桑葉肥嫩、綠得深沉,百畝桑園里村民精心養護桑樹、采摘桑葉。近年來,達仁鎮圍繞資源優勢,不斷培強茶葉、桑葉“兩片綠葉”特色產業,通過現代農業產業示范、主體培育、產品品牌創建等重點工程,讓茶、桑產業不斷發展壯大,群眾收入穩步提高。
“象園村以王莽山下為中心,分布在五坡三溝二川之中,地理條件并不優越。村上的茶產業能有現在的規模,離不開領導苦抓、干部苦幫、群眾苦干的‘三苦精神’。”象園村黨支部書記劉道儉看著山坡長勢喜人的茶樹,向記者介紹起村上茶產業的發展之路,“象園村整體發展由黨支部制定產業發展思路,統一村組干部和全體黨員的思想;黨員干部聯組包戶,引導群眾發展茶葉產業并做好全程指導;群眾落實發展規劃,精心科管,扎實苦干,才做到了現在的規模。”
據劉道儉介紹,目前象園村已有茶園1.7萬畝,茶葉種植戶328戶,戶均茶園51.8畝,有茶葉公司3個、茶葉加工廠11個、茶葉合作社23個,年產茶葉80多噸,產值3200萬元,戶均茶葉收入9.8萬多元,茶產業已然成為象園村農戶增收致富支柱產業。“象園茶”獲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產品,象園村獲“一村一品”示范村等諸多榮譽。
“達仁鎮種茶歷史久遠,自清朝早期劉氏家族從安徽遷播第一棵茶樹起,距今已有近400年歷史,其中發展最為突出的便是象園村。”達仁鎮黨委書記馬澤博說,截至目前,達仁鎮已發展茶園7.1萬畝,年產干茶280噸,產值超1.5億元,茶產業已成為全鎮覆蓋面最廣、帶動力最強、受益面最大的富民產業,下一步,達仁鎮將在黨建引領綠色發展的基礎上,通過培育龍頭企業、強化市場管理、延長產業鏈條、提升象園茶品牌形象等措施,進一步夯實發展基礎、提升產業收益,奮力實現“因茶興業、因茶致富”目標。
緊跟茶葉這片“綠葉”產業發展的,還有桑葉。
走進達仁鎮春光村養蠶大戶徐純鋒的家,他正忙著收拾自家的養蠶基地。徐純鋒憨厚地招呼記者一行坐下,將自己的致富故事娓娓道來。
“我今年46歲了,全家5口人。幾十年來,我一直勤勤懇懇,辛勞創業,但屢遭失敗,沒想到‘一片桑葉’讓我的夢想成真了。”徐純鋒說,20多歲時他就帶著妻兒外出打工賺錢,去過山西、四川、河南等地,下過煤窯、當過車夫、做過建筑小工,嘗盡了背井離鄉、寄人籬下的辛酸苦辣,但下苦力僅僅是勉強糊口。歲月流逝,年齡增長,在外漂泊的他多了對父母的牽掛,回家發展的心越來越強烈。2006年,他回到家鄉貸款建起豬舍開始養豬,由于缺乏養殖經驗慘遭失敗。后來他又轉行養了3000多只雞,雞養成了卻苦于沒有銷售渠道賣不出去。兩次創業失敗使他欠了銀行80多萬元。
轉機發生在2016年,當時扶貧工作團和鎮干部了解到徐純鋒的情況,為他量身定制了見效快的新產業項目——栽桑養蠶,并安排技術專家精心指導。當年春季,鎮上提供桑苗4萬多株,幫助他流轉土地80畝建成密植桑園,并扶持其建設400平方米的養蠶室。夏季徐純鋒開始嘗試養蠶,成功收入6000多元,他趁熱打鐵秋季養蠶20張,收入2萬元。多年來創業,第一次有了純收入,徐純鋒心里也有了勁頭和希望,他決定加大規模,再流轉桑園120畝,養蠶室也增加到4棟3000多平方米,年養蠶量最高達到160張,收入30多萬元,純收入16萬元。
自己發展產業的同時,徐純鋒還帶領左右鄰舍一起發展蠶桑產業,為他們提供技術服務、供應蠶藥蠶具。在他的帶動下,村上有11戶年平均養蠶10張以上、收入超2萬元,有8戶沒有養蠶條件的村民在徐純鋒的基地務工,年收入都在萬元左右。
一業興,百業旺。栽桑養蠶打下了經濟基礎之后,徐純鋒又買了種羊,用養蠶剩余桑葉養羊,提高桑葉利用率,滾動發展到現在存欄200多頭,產值達到40多萬元;又以蠶桑為主體開發蠶桑宴,辦起了農家樂,年收入在10萬元左右。山上養羊、山下養蠶,家有產業,不用再出門,在家就有穩定收入,還供女兒上了大學,徐純鋒真正過上了幸福美滿、安居樂業的小康生活。
徐純鋒的發家致富是達仁鎮桑蠶產業發展的一個生動實踐。近年來,達仁鎮為助推桑蠶產業發展,持續加大政策和技術扶持力度,優化整合桑蠶資源,引進桑蠶產業上下游龍頭企業和先進技術、設備,進一步延伸和拓寬桑蠶產業鏈條,不斷推動桑蠶產業專業化、規模化、高質量發展。截至目前,達仁鎮已發展桑園1.35萬畝,百畝連片桑園10處,今年預計養蠶3800張,桑蠶產業規模化效應逐漸凸顯。
達仁鎮因地制宜壯大綠色經濟,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讓茶、桑這“兩片綠葉”在達仁鎮的大地上不斷開出財富“金花”,鼓足了群眾的“錢袋子”,真正將“綠水青山”轉變為了“金山銀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