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華村特色民宿
青山依依,碧水潺潺。初秋時節,行走在鎮安縣云蓋寺鎮西華村,仿佛置身于濃墨重彩的山水畫中。
西華村位于鎮安縣城西北部,幾年前,還是一個基礎設施薄弱、特色產業不明晰、貧困群眾發展動力不足的貧困村。近年來,通過大力實施秦嶺山水鄉村建設,推動移風易俗,如今的西華村,特色產業遍地開花,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文明新風撲面而來,從貧窮落后的小山村搖身變成鄉村振興的樣板村。
黨建引領聚合力
“以往到處臟兮兮的,村民們都不愿意出來乘涼。現在道路整潔,路邊花團錦簇,處處是風景,大家晚飯后都出來散步、聊天。”9月6日,西華村村委會副主任陳琳說。
今年4月,西華村圍繞“兩改兩轉三促進”工作重點,堅持全域景區化的發展思路,全面整治農村人居環境,打造宜居、宜游、宜業的秦嶺山水鄉村。在環境整治中需要拆除公路沿線亂搭亂建、違規圈舍等“四小”建筑169處,有些村民一時想不通向村上“要價”賠償。
如何讓群眾理解村上的工作?村黨支部書記張達友想盡了辦法。
于是,“院落夜話”就派上了用場。他把村民組織起來,圍繞美麗鄉村“為誰建、建什么、怎么建”的問題共商共議,調動起村民的主人翁意識和積極性。同時,突出黨員引領,發揮“領頭雁”作用,凝聚合力。
黨員朱詩普率先將自家路邊豬圈拆除了,還動員自己的7戶親戚把9間廁所、豬圈也拆除了。
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行動是最有力的帶動。僅僅一個月時間,就拆除了涉及110戶村民的亂搭亂建臨時用棚128處和圈舍、廁所41處,沒有一戶扯皮,沒有一戶討要補償。同時,還組織村民義務清理河溝11公里,建成美麗庭院8家,建設生態轉型基地4處,已初步形成了水庫迎賓觀光區、云嶺民宿體驗區、小木嶺云海觀景區為主要景點的全流域秦嶺山水鄉村建設示范村。
“現在,全村樹立起了‘大家事、大家議、大家建、大家管’的理念,以黨員引領群眾、群眾帶動群眾的方式,形成共謀共建共享共管的良好氛圍,村里的環境舊貌換新顏。”鎮包村干部、副鎮長劉寧說。
村莊如畫產業旺
沿著水泥大道,漫步西華村,紅瓦白墻的新民居錯落有致。
每逢周末,西華村的游客三五成群,有的體驗農家生活,有的組隊唱歌,好不熱鬧。
近年來,西華村圍繞康養特色村建設目標,著力做好“清、建、管、用”四篇文章,持續鞏固提升農村房屋改造成果,通過自主經營、合作經營等方式,發展一批運動康養特色民宿、農家樂等,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助力鄉村振興。在推動農村房屋改造過程中,西華村始終堅持因地制宜規范建設,重點亮化農房外觀,優化房屋功能布局,美化村院環境,結合農戶實際情況,因戶施策補齊短板,就地取材變廢為寶,深入開展宜居農房改造,有效提升了村民的居住品質和鄉村建筑風貌,形成“一戶一景、一步一景”的鄉村風景線。
同時,西華村積極組織農民盤活利用閑置住宅,讓沉睡的空置房屋活起來。村上利用現有農村閑置農房院落5間,將其改造成特色民宿,并將52畝荒廢地建成藍莓和水雜果采摘基地和香菇種植基地,帶動了周邊近百名剩余勞動力在家門口實現就業增收。
“我們村上按照‘用小錢、辦大事’的原則,拆除房前屋后的廢棄雜亂圈舍、清理雜物垃圾,建設菜園、果園、花園‘三小園’,變廢為寶,提升農房宜居性、舒適性。一棟棟各具特色、風貌統一的鄉村房屋先后建成,增強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西華村黨支部書記張達友說。
文明新風撲面來
9月初的夜晚,彎月如鉤。村民們結束了一天的忙碌,走進村文化活動中心,或在石凳上暢聊,或跳起廣場舞,享受著秦嶺山水鄉村建設帶來的成果。
“這兩年,西華村的變化確實很大。環境變好了,村民變富了,文化生活也豐富多彩。”說起如今的新生活,村民蔣家全眉開眼笑。
“每逢中秋,我們都會舉辦晚會,組織村民一起品月餅、觀歌舞,其樂融融!”說起移風易俗工作,張達友滔滔不絕,“每年都要評選‘十星級文明戶’、好婆婆、好媳婦,為的就是要讓大家家庭和諧,有一個好家風。”
陳琳介紹,為發揮先進典型的示范帶動作用,西華村將鄉村振興與“鄉村文明行動”相結合,營造“移舊俗、除陋習、尚科學、倡新風”的良好社會氛圍,推動全村形成“助人為樂、誠實守信、敬業奉獻、孝老愛親”的道德新風尚,讓文明之花在西華村熱烈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