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馬澤平 見習記者 孫遠飛
金秋時節,秦嶺深處的山城鎮安,又迎來板栗飄香之季。
國慶假期,距鎮安千里之外的南京市浦口區市民諸鑫星一家通過“我在秦嶺有寶”板栗云上認領,享受到來自秦嶺深山的饋贈——鎮安大板栗。
山城鎮安,一顆顆飽滿的板栗成為數字經濟的亮點。這個曾經依靠傳統種植銷售的農業縣城,正通過數字賦能,讓“鎮安板栗”華麗變身“數字板栗”,探索出一條秦嶺深山生態產品溢價增值的新路徑。
從“提籃叫賣”到“網上認購”
秋日的清晨,云蓋寺鎮金鐘村板栗產業園熱鬧非凡,陽光透過薄云灑在栗樹上,沉甸甸的栗蓬在秋風中搖曳;戴著草帽的栗農穿梭栗樹間用竹竿敲打栗蓬,婦女們忙著采收裝簍;孩子們也加入了采收行列,歡快地撿拾著地上的栗子。
“像這種帶有標志牌的板栗樹都是被網上認領的,我采收完裝上盒子,通過村上的快遞點發貨,幾天就到客戶手中,省事不說,還比市場上價高?!?月26日,云蓋寺鎮金鐘村板栗種植大戶甘宏文笑著說,“以前我們都是把板栗采收后提著籃子到縣城去賣,現在可好了,網上就被認購銷售出去了?!?br> 在板栗產業園里,金鐘村黨支部書記王習堯告訴記者,村上篩選樹齡超過20年的優質板栗樹作為板栗云上認領對象,被掛牌認領的板栗樹都有“身份證”,認領者進入“我在秦嶺有寶”小程序,即可獲取板栗的產地等信息并進行認領,認領費用為每棵樹100元。
王習堯介紹,今年金鐘村板栗產量達到200噸,產值超過百萬元,村民基本足不出戶通過網上認購、網上直播、客戶上門等銷售出去。自從啟動“我在秦嶺有寶”生態產品認領活動以來,已有近300人在金鐘村板栗園認領板栗樹,按照100元/年/棵,農戶畝均增收1000元。
從“沉睡資產”到“云上資產”鎮安縣地處秦嶺山區,氣候濕潤,土壤肥沃,自古以來就是板栗的種植天堂,被國家林業部門命名為“中國板栗之鄉”。鎮安板栗以其顆粒飽滿、肉質細膩、口感鮮美而聞名遐邇。鎮安縣生態資源豐富,15個鎮(街道)均為板栗基地鎮,板栗種植面積60萬畝,掛果面積47萬畝,年產量可達7500噸,豐產園24.3萬畝,有20畝以上的板栗產業大戶5073戶。
然而,隨著時代發展,傳統的種植銷售模式在提高產量和品質上存在局限性,再加上市場價格不穩定等因素,導致大部分板栗園面臨無人管、無人收、無價值的窘境。
2022年,為全面落實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鎮安縣發改局積極拓展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渠道,采用“互聯網+”方式促進生態產品增值溢價,在云蓋寺鎮金鐘村嘗試開展“我在秦嶺有寶”網上認領活動,開發了智慧農業板栗溯源系統,建成100畝板栗示范園,并通過物聯網進行精準管護,實現了智能檢測,定期無人機噴灑,確保板栗品質。認領人通過手機APP,動動手指就能隨時查看自己認領的板栗樹生長情況。
鎮安縣對云蓋寺全鎮范圍內具有認領價值的生態資源進行全面摸排,按照動產和不動產兩大類造冊登記,結合群眾發展意愿,進行資源整合。由村(社區)集體經濟組織與農戶簽訂資源流轉或租賃協議,將板栗林、閑置農田民居等流轉到村集體,由村集體統一規劃、設計、建設、運營、管理,形成“生態產品認領數據庫”。通過打造金鐘村板栗認領園、巖灣陽川大院網紅打卡地、西華村云嶺驛居民宿示范點等多處農文旅融合體驗地,激活了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動能,進一步提高了群眾參與新業態的熱情和動力。
同時,鎮安縣對流轉的生態資源優選分類,作為“數字認領”對象,建立了“山、水、林、田、宅”五大認領基地,并在各認領基地設立數字監測設備,對動態可檢測的溫度、濕度、降雨、PM值、負氧離子等實時監測推送,對土壤、水質等生態優勢微量元素每月進行專業監測推送,讓認領人隨時可獲取認領基地的生態環境數據。開發手機APP線上認領系統,建立“我在秦嶺有寶”認領中心,負責認領者認領項目的托管、服務等工作,認領者可全過程參與體驗生長與管護,實現鄉村“線下體驗”到城市“云上體驗”。
從“數字賦能”到“品牌賦能”
2023年,云蓋寺鎮有這樣一組數據能充分說明“我在秦嶺有寶”數字賦能生態溢價增值效果:板栗種植面積5萬多畝,年產板栗320多噸,平均畝產值1000元,總產值達400萬元;云上認領惠及全鎮8個村(社區),所有村級集體經濟增收穩定達到10萬元以上;云蓋寺鎮新增各類農耕主題采摘園、水上樂園、農業觀光打卡地12處,帶動農戶戶均增收2500元。
鎮安縣在探索“我在秦嶺有寶”云上認領活動中,數字賦能農業,培育了一批“象園綠茶”“云鎮掛面”“鎮安板栗”“鎮安臘肉”生態地標品牌,30多種生態產品搭上了“互聯網+”的順風車,遠銷南京、北京等城市,越來越多的生態產品愛好者和生態經營者吸附在產業鏈上,“生態+品牌”效應逐步顯現。
云上認領推動鎮安數字賦能加速三產融合,助力生態旅游步入發展新賽道。象園村、豐收村、金鐘村、羅家營村等生態鄉村相繼成為新的網紅“打卡地”。2023年全縣年接待游客約732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46億元。截至今年8月,全縣接待游客、旅游綜合收入分別增長23.4%和24.3%。
中國科學院院士于貴瑞盛贊鎮安縣“我在秦嶺有寶”云上認領活動,他認為,云上認領摸清生態底數、提升了傳統產業效益,建立認領中心、提升了消費者認可度,生態品牌價值凸顯,“聯姻”專業平臺實現了農業價值鏈增值,是以數字賦能推動生態產品溢價增值的一次有益嘗試。
“探索開展云上認領活動,讓生態產品搭上了‘互聯網+’的順風車,通過認領讓資源活起來、數字賦能把產業管起來、參與體驗或委托代收讓產品更有價值,既保護了綠水青山,又連通了金山銀山,創出一條秦嶺深山生態產品溢價增值的新路徑?!辨偘部h發改局局長賈明軒表示,將不斷深化“我在秦嶺有寶”數字賦能生態產品創新與實踐,繼續開發“山、水、林、田、宅”等云上認領模式,加大鎮安生態產品品牌培育,帶動更多群眾享受生態紅利,共同守護好綠水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