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忙著撿拾板栗
金秋送爽,板栗飄香。9月26日,走進鎮安縣云蓋寺鎮金鐘村板栗種植基地,一片熱鬧的景象映入眼簾。只見村民手持長長的竹竿,仰頭專注地瞄準板栗樹枝頭密密麻麻的栗毛球。“啪啪啪”的聲響此起彼伏,栗毛球如密集的雨點般簌簌落下,砸在地上,發出歡快的聲響,地上很快就鋪滿了一層,它們圓滾滾的,似一個個蜷縮起來的小刺猬。有的村民則提著竹籠或拿著布袋,忙著撿拾地上的栗毛球,整個金鐘村板栗種植基地都沉浸在豐收的喜悅之中。
“我們村今年板栗產量約160噸,初步預計產值在96萬元左右。”金鐘村黨支部書記王習堯高興地說。板栗種植是金鐘村的傳統產業,以前村里幾乎家家戶戶都圍著板栗轉。近年來,為了更好地發揮板栗特色產業引領作用,增加村民收入,村里在大梅子溝片區創新推廣“數字板栗”模式,選取了1000多棵樹齡超過20年的優質板栗樹,進行精細化數字管理,實時監測溫度、濕度等,精心管護,保障板栗品質。王習堯說:“我們選取的這些板栗樹通過網絡公益平臺的‘我在秦嶺有棵樹’認領活動,以每棵100元的價格被消費者認購。認購板栗樹的消費者,通過掃描二維碼,就可以在手機上看到板栗生長的實時畫面。板栗成熟后,村上會將新鮮板栗寄給全國各地的認購者。”
板栗種植大戶甘宏文高興地說:“我們家的板栗樹已被認購200多棵。”當下,甘宏文和全村50多戶栗農整天忙得不亦樂乎。用他的話說,現在全村人不是在打板栗、撿板栗的路上,就是在給板栗去殼、包裝郵寄的路上。
伴隨著板栗香,走進鎮安縣城的大街小巷,板栗銷售的場景熱火朝天。一個個糖炒栗子攤位前,大鐵鍋支起,板栗在鍋里翻滾跳躍,熱氣騰騰,香甜的氣味肆意飄散。攤主們熱情地吆喝著,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老板,這板栗怎么賣呀?”來自西安的游客王甜問。攤主笑容滿面,連忙回答:“十五塊錢一斤,咱這可都是新鮮現炒的,保證香甜可口!您可以嘗嘗。”王甜嘗后忍不住稱贊:“不錯不錯?我買點兒。”攤主熟練地拿起鏟子,將板栗從鍋中鏟出,稱重后迅速裝進紙袋,遞給她:“您拿好,趁熱吃,味道更好。”
“老板,你這生意這么好,肯定有啥炒板栗的秘訣吧?”圍觀的群眾笑著問。攤主一邊忙著招呼其他客人,一邊回應說:“沒啥秘訣,用的板栗是我們鎮安本地的大板栗,品種好,味道正宗,再把炒板栗時的火候掌握好,自然而然味道就不錯。”
鎮安板栗歷史悠久,品質優良,具有個大、皮薄、肉厚、味甜等特點,深受消費者喜愛。鎮安縣也被譽為“中國板栗之鄉”。
為了拓寬銷售渠道,鎮安縣積極推動電商發展,采用“互聯網+”方式,通過網絡平臺,將鎮安板栗推向更廣闊的市場,讓更多的消費者能品嘗到這一美味。鎮安縣還舉辦板栗文化節等活動,提高鎮安板栗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吸引了眾多游客和商家前來采購。此外,鎮安縣將旅游業與板栗產業有機結合,打造以板栗種植為主、鄉村旅游為輔的秦嶺山水鄉村模式,不斷做精做優板栗產業鏈。
據悉,目前鎮安縣種植板栗60萬畝,年產量7500多噸。該縣持續加大對板栗產業的支持力度,不斷創新發展模式,推動板栗產業向更高水平邁進,讓“中國板栗之鄉”的美譽更加響亮。板栗產業的蓬勃發展,成了推動鎮安經濟增長和農民增收的重要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