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通訊員 黃小燕
金秋時節,秦嶺深處色彩斑斕,處處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家住鎮安縣回龍鎮回龍村的李承蘭,剛剛收獲了1000公斤玉米、100公斤大豆,緊接著又把田地耕了一遍,全部種上了冬小麥。和往年不同的是,她沒有了焦慮,多了一分從容。
“我今年54歲了,家里有5口人,老人身體不好,孩子都在讀書,負擔較重。以前秋播結束后,我會立即外出尋活干,但由于沒有技術,加上年齡偏大,很難找到合適的,到過年跟前也掙不了幾個錢。”李承蘭說,去年3月,通過村上的就業幫扶微信群,她加入到由鎮安縣同舟濟人力資源公司組織的“鎮安采摘工”隊伍,去外地摘辣椒、撿土豆、摘藍莓、摘枸杞等,都是自己拿手的,活路安排得滿滿當當,只要人勤快,根本不愁沒活干。
2023年,李承蘭農忙時回家種地,農閑時跟著公司做采摘工,一年下來攢了4萬元。
“鎮安是勞務輸出大縣,但近幾年隨著社會發展變化,大齡農民工找活難問題愈發凸顯。大齡農民工無學歷、無技術,農閑時零散外出務工找活周期長、成本高,且局限性大,主要以體力工作為主,農忙時又得返回,有效務工時間短,收入很難保證。”鎮安縣就業服務中心主任方運志說,基于現實狀況,縣人社局經過充分調研論證,提出農村勞動力“組織化輸出”新模式。
2019年,鎮安縣人社局、財政局根據省市政策,制定鎮安縣職業介紹補貼管理辦法,將人力資源服務機構享受短期職業介紹補貼的適度放寬,激勵指導經營性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助力打造“鎮安采摘工”勞務品牌。
“我們一方面主動出擊,在全國十幾個省份簽約合作企業100多家,與數百家種植、養殖產業園建立穩定合作關系,并根據各用工地域農產品成熟采收時間進行合理排期,讓務工實現無縫銜接,保障采摘工在農閑窗口期務工不斷檔。另一方面,不斷完善縣域采摘工人力資源數據庫,建立縣、鎮、村三級勞務輸出組織體系,實現用工需求信息發布及時、定位準確。”鎮安縣同舟濟人力資源公司負責人劉娥說,采摘工每年從事短期勞務2至3次,每次務工2個月左右,人均年增收4萬元。
據了解,自同舟濟人力資源公司成立以來,已輸送鎮安、山陽、柞水等地短期勞務工416批3.2萬人次,實現務工群眾創收10億多元。
“我們通過培育‘鎮安采摘工’品牌,由專業職介公司實施‘組織化’外出務工服務,為大齡農民工匹配他們最擅長的農活工作,降低他們的找活成本,最大限度提高收入水平。”鎮安縣人社局干部朱少華說,近年來,鎮安縣巧用職業介紹補貼,在促進大齡農民工轉移務工中發揮著“四兩撥千斤”的作用,讓大齡農民工享受到免費的職介服務的同時,也保障了人力資源公司的正常運營,真正激活大齡農民工務工增收的“一池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