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通訊員 符明月
“醫生,請問幫扶專家段主任在哪?我來看看他。”2月19日,鎮安縣青槐社區居民王濃槐拿著錦旗,一早就來到鎮安縣醫院,找胸外腫瘤科主任段寶軍。“多謝段主任,救了俺娘的命,他是我們全家的恩人!”而像這種暖心故事只是陜西省人民醫院“組團式”幫扶鎮安縣醫院路上一個小小的縮影。
2023年6月21日,陜西省人民醫院第三批“組團式”幫扶專家團隊到鎮安縣醫院開啟為期一年的駐點式幫扶,段寶軍擔任幫扶隊隊長,并掛職鎮安縣醫院院長。通過全方位、立體化的指導帶教,醫院在診療規范、醫療質量、技術革新、人才培育等方面取得了極大地提升,不僅讓本地居民留在縣上就能治好病,甚至柞水、旬陽、寧陜等地的患者也慕名而來,讓鎮安縣醫院實現了基層醫療的“反向虹吸”。
鎮安距離優質醫療資源集中的省會城市西安只有100多公里,如何托起“大病不出縣”之底,適應不斷增長的就醫需求,將患者留在本地醫院呢?
“鎮安縣交通便捷,縣醫院要留住患者甚至虹吸患者就必須要有‘真功夫’。”段寶軍說道。在他看來,如果將學科建設比作一輛高速行駛的汽車,那么技術提升就是其中至關重要的引擎。
找準“技術提升”這一突破口后,6名幫扶隊員以“團隊帶團隊、專家帶骨干、師傅帶徒弟”工作模式,推動醫院多項醫療技術實現“零突破”。“現在縣上的醫療水平越來越高,大手術在家門口就能做,真的方便多了。”王濃槐高興地說。一個多月前他65歲的母親被診斷為左肺上葉巨大實性占位,腫瘤穿刺病理為惡性腫瘤肺腺癌,在縣醫院成功進行了肺腺癌免疫治療,腫瘤明顯縮小,同時身體狀況得到了明顯改善,恢復了正常的生活狀態。
“因條件及技術的限制,此類患者以往大多是轉上級醫院進行手術治療,無形中給病人增加了很大的經濟和心理負擔。”據鎮安縣醫院胸外腫瘤科醫生介紹,“在醫療專家幫扶下,診療范圍得到顯著擴大,面對患者,底氣更足了,外科手術更精了,來了危重患者敢接了,很多患者也愿意回到縣上做手術了。”
“骨科成功開展3D打印輔助髖臼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手術”“超聲科開展介入超聲新技術”“神經內科開展腦電圖指導下癲癇持續狀態救治”……在鎮安縣醫院微信公眾號上,諸多“首例”刷新醫院紀錄,更記錄著幫扶以來醫院的不斷進步。據統計,2024年,“組團式”幫扶專家團隊指導醫院開展各類新技術、新業務共32項。
幫扶團隊立足后方,緊緊圍繞“提內涵、補短板、育人才、強專科”的幫扶思路,通過構建“輸血+造血”“質量+數量”“業務+管理”的“三+”模式,通過結對幫帶一批、跟班鍛煉一批、研修培訓一批相結合,幫助培養綜合管理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充分發揮省醫院先進的管理、技術、科研、人才優勢,在人才培養、學科建設、技術突破及醫院管理等方面高質量完成幫扶任務。
在鎮安縣醫院幫扶的日子里,作為泌尿外科幫扶專家李森,幾乎每天都游走在病房、手術室、講堂之間,毫無保留地向科室的年輕醫生進行理論和實操水平教學。在他的帶領下,科室開展多項新技術、新業務,如腹腔鏡腎盂輸尿管成型術、經皮腎鏡腎結石超聲碎石取石術、軟式輸尿管鏡腎盂旁囊腫鈥激光內切開引流術等。
“‘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這句耳熟能詳的俗語,凸顯了醫療最核心的本質就是滿足群眾的健康需求,同時也是幫扶取得成效的有力‘佐證’。”段寶軍深有感觸地說,“基層群眾往往身體不舒服到忍不住的時候才會選擇到院救治,這對于腫瘤患者來說無疑是很危險的,90%以上的患者發現腫瘤時已經進入了中晚期。”
如何提高當地群眾的健康意識,樹立正確的就醫理念?為此,幫扶團隊以基層義診活動為切口,利用周末到各鎮(街道)開展宣教活動,把暖心的醫療服務送到老百姓家門口,打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最后一公里”。
“平時也沒感覺到不舒服,就沒想過去做檢查,直到聽到腫瘤那一刻我真的懵了。”35歲的小劉是鄉鎮衛生院的一名護士,在幫扶專家開展下鄉義診的過程中,她抱著“隨便看看”的心態去做超聲檢查,結果顯示甲狀腺結節4A,進一步穿刺所幸確診為良性腫瘤。“如果那天沒去檢查,等發展成惡性腫瘤那就后悔也來不及了。”小劉為此慶幸道。
據悉,為了讓鎮安群眾在家門口享受到與三甲醫院同質化的高質量醫療服務,實現“大病不出縣”的就醫愿景,在陜西省人民醫院“大后方”全方位的支持保障下,鎮安縣醫院胸痛中心已獲國家胸痛中心總部認證,其他“五大中心”建設也在穩步推進,救治能力不斷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