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通訊員 匡培印 辛恒衛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要想做好調解工作,必須有奉獻精神和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的工作方法。”這是鎮安縣回龍鎮雙龍村黨支部書記、村調解委員會主任楊登平的工作感言。十幾年來,楊登平充分發揮一名共產黨員的模范帶頭作用,既擔任村黨支部書記負責全村工作,又兼任村調解委員會主任負責人民調解工作。他用心用情服務群眾,譜寫了一曲為民服務的贊歌。雙龍村先后獲得“全市優秀人民調解委員會”“全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稱號。
把工作做到群眾心里去
去年底,雙龍村老張、老李兩位村民找到楊登平,他們兩家都說自己的宅基地被對方多占了。農村宅基地糾紛是最常見的矛盾,但楊登平卻從來不會在調解上掉以輕心。實地調查、走訪是楊登平一貫的習慣。
來到老張、老李居住的院子里,楊登平向村民了解了情況。原來,這兩家同住在一個院子里,屋連著屋、房挨著房,房子是兩家老一輩建起的,至于界畔在什么地方都不太清楚,所以才為界畔爭吵不休,繼而相互掄起鋤頭準備廝打。
楊登平通過走訪院里知情的兩位長者,又翻閱了村上存檔的15年前的村界圖紙,查閱了鎮土管所1986年的房屋確權檔案,心里終于有了底。他把老張、老李兩家人叫到一起,苦口婆心地做工作:“都是鄉里鄉親的,又住在一個院子里,低頭不見抬頭見,事鬧大了對誰都不好……”一次不行就兩次,老張、老李兩位村民被楊登平的誠心打動,說出了心里話。原來他們是擔心自己的宅基地面積少了,以后如果想再建房沒地方。楊登平了解情況后,提醒老張、老李兩位村民:“如果這糾紛弄不清,以后想在自己的宅基地上搞建設肯定要等糾紛徹底解決,才會給審批,是誰的就是誰的。”聽罷,老張、老李兩位村民都松了口,答應丈量劃分宅基地界畔。楊登平趁熱打鐵,拿起卷尺,喊上兩位村民的家人到場,按照15年前的村界圖紙、鎮土管所的房屋確權檔案和兩位健在長輩的回憶佐證,給他們劃出了宅基地界畔,事情得以圓滿解決,避免了雙方矛盾升級。
用行動書寫調解擔當
一件糾紛,若得不到及時有效調解,小糾紛也可能發展激化,釀成大的事端。回顧十余年的調解工作,楊登平深深體會到,調解工作雖平凡細小,但作用卻不可小覷。他始終竭盡全力履行好一個人民調解員的神圣職責。
村民王某和劉某因土地糾紛問題產生矛盾,都說對方占了自家的承包地,先是雙方爭吵,繼而大打出手,造成劉某妻子受傷,兩家為此劍拔弩張。在這緊急關頭,楊登平帶領村上的另外一名調解員及時趕到。面對情緒激動的王某,楊登平千方百計地進行安撫,幾個小時沒顧得上喝一口水,一邊找來當時劃分土地到戶的3位當事人,另一方面讓村文書找來村上保存的土地承包花名冊。在充分的證據佐證下,最終王某向劉某一家人道了歉,說自己對承包地地界不清,差點鬧出了大問題,并主動賠償劉某妻子的醫療費和誤工費,兩家握手言和,和好如初。
聚合力確保一方平安
人民調解工作復雜多樣,調解不是判官司,要讓鄉親們高興順氣,單靠一兩個人的力量是不夠的,要讓能人、有威望的人積極參與人民調解工作,才能真正把人民調解工作做好。
2020年初,村上組建了老黨員、老教師、老族親、老模范、老匠人“五老調解隊”,實踐探索了“三診工作法”,即田間地頭“出診”防隱患,村黨群服務中心“坐診”解糾 紛,疑難雜 癥“ 會診”破僵 局。2024年7月,村上修建產業路需征地,村民王老漢死活不同意征自己的承包地,一時工作難開展。75歲的老黨員張慶文拄著拐杖上門做王老漢的工作。一句“我們要為后代開路”的心扉之言,讓王老漢含淚點了頭。2017年4月,村里修建水雜果園時,32戶村民因土地流轉價格僵持不下。楊登平帶上村里的老教師、老黨員、老族親等5位“五老調解隊”調解員,上門入戶逐家逐戶做工作,耐心細致算經濟賬,最終促成每畝年租金200元,并確定了流轉土地戶在園內務工的優先權,讓村民個個高興地流轉了土地。如今217畝產業園年產值達25萬多元。同時,鄉親們不僅實現了流轉土地拿租金,果園里務工掙薪金,而且村集體經濟收入從零突破到30萬元。
近5年來,通過用心用情,全村化解調處各類矛盾56件,化解調處成功率100%。楊登平撰寫調解筆記5本,他的“和為貴調解工作室”也成了群眾經常光顧的地方。許多村民到村里辦事,經常會到調解室里坐一坐,喝一口他遞上的熱茶。調解室也成了免費的法律服務室,群眾平時家里遇上事,想簽個合同,或立個字據,楊登平總是爽快地幫忙。這個調解室,更是群眾辦事的引導室,每當群眾辦事蓋章不知道去哪兒辦、不知道該找誰時,楊登平總是熱心相助。正是帶著這種對群眾的深厚感情,楊登平的調解工作干得有聲有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