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 楊 鑫)近年來,鎮安縣以創建漁業綠色循環發展試點縣為抓手,依托境內豐富的水資源,大力發展設施漁業,全縣設施漁業養殖水體達5.2萬立方米,年產水產品2210噸、產值1.15億元,走出了設施漁業高質量發展新路子。
鎮安縣出臺《農業產業扶持辦法》等文件,累計整合銜接資金、蘇陜協作資金1000萬元,建設木王鎮米糧寺村鱒鱘魚養殖基地、西口回族鎮水產智慧養殖基地等重點項目4個,年產量1800噸以上。引進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劉寶良教授團隊,運用工廠化設計、立體高密度養殖等技術,申報專利27項,獲得國家專利3項。招引鎮安鯉躍、鎮安云澤、嶺鴻生態農業等一批大企業入鎮發展設施漁業,其中投資超五千萬的3個、超億元的2個。
鎮安縣做優產業基地,建設“一園十基地”,發展虹鱒、金鱒、雜交鱘、鴨嘴鱘、大鯢等特色品種,鎮安金鱒魚獲評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做強經營主體,對脫貧戶、監測戶發展水產養殖畝補助苗種2000元,對新增增氧設施、水質智能化設備、檢測檢疫設備等生產設施設備的,按投資額30%進行補助,全縣培育龍頭企業21家、合作社4家、家庭農場3家。做大康養旅游,采用魚“上樓”、流水養殖、稻漁綜合種養、工廠化車間養殖、陸基圓桶養殖、智慧化養殖等模式,通過飼料、魚藥、人工、用水“四降低”,資源利用率、畝產值、畝利潤“三提高”,綜合效益提高3—5倍,不僅實現了廢棄物零排放和零污染,還使魚肉肉質更鮮美,售價更高。同時,積極發展垂釣市場和水上旅游,打造網紅打卡地和科普研學基地,豐富產業業態,實現漁文旅融合發展。
鎮安縣還建立確權定股機制,推行“農戶+企業+合作社+基地”發展模式,農戶以土地入股到村集體經濟合作社,村集體通過整合土地資源進行二次流轉,讓群眾以股權形式在水產養殖、精深加工、電商銷售、農旅體驗等多個環節上分享價值。建立收益分配機制,按照土地流轉入股分紅標準,兌現群眾收益,企業在建設生產活動中,優先使用本地勞動力,帶動全縣2000多戶群眾增收。建立風險防控機制,開發智慧養殖系統,增設恒溫調節、智能增氧、精準投喂、魚病預警等功能,建立水產健康養殖“五項制度、兩項登記”檔案,確保產品可溯源、質量可追溯、風險可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