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見習記者 劉媛 通訊員 劉康)近年來,柞水縣全面落實生態脫貧各項決策部署,走出了一條“既要金山銀山也要青山綠水”的生態扶貧之路。
精準選聘護林員。通過公開招聘、自愿申請、公平競爭、擇優錄取的程序,從建檔立卡貧困戶中選聘生態護林員581名,累計兌現生態護林員工資447萬多元,生態護林員年人均增加收入7200元,有效提高了貧困人口收入,幫扶1200多人脫貧。
認真落實生態補償。嚴格落實省、市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管理辦法和實施細則,累計兌現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4080多萬元,涉及貧困戶3853戶1.27萬人,貧困戶戶均增收899元,人均增收270.9元。
穩步推進退耕還林。充分結合產業扶貧和重點區域綠化,將退耕還林任務分解落實到貧困村,并向貧困戶傾斜,主要栽種核桃、板栗、香椿、連翹為主的經濟林,累計補助資金9150萬元。
積極落實公益林保險。將4134戶貧困戶27.97萬畝的生態公益林納入政策性森林保險范圍,每畝保額500元,有效降低了貧困林區林業經營風險和貧困戶發展林業產業的風險。
大力發展林業產業。圍繞“一主兩優”脫貧產業發展格局,鼓勵貧困戶大力發展特色林果、中藥材等林下經濟產業,不斷提高經濟收入。截至目前,累計完成核桃、板栗為主的林果總面積68.7萬畝,種植中藥材45萬多畝,帶動全縣1.07萬戶3.2萬名貧困群眾人均增收18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