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房口鎮黨風廉政建設點評會
馬家臺村產業扶貧車間
連翹基地里農民正在清除雜草
大河村精神文化脫貧演出
金臺村卉豐現代農業園區一角
美麗鄉村建設
見習記者 董志鵬 記者 陳丹婭
白墻紅瓦,窗明屋靜;基地相連,產業興起……在柞水縣瓦房口鎮,昔日純粹依靠種莊稼的農民,如今憑借各種產業有力地支撐著他們擺脫貧困,他們或專業于藥材種植,或從事畜牧養殖,或專做花卉培植……美好的生活離他們越來越近。
瓦房口鎮位于金井河中下游,柞水縣南部,距縣城79公里,總面積199.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6998畝,林業用地23.4萬畝,人均耕地森林覆蓋率76.8%以上,海拔885.5米,現轄7個村1個社區都是貧困村,其中磨溝、馬家臺、顏家莊、金臺4個村是深度貧困村,全鎮戶籍人口3844戶13848人。全鎮共有貧困戶1360戶4391人,貧困發生率一度高達31.7%
近年來,瓦房口鎮在柞水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以黨建為引領,奮力脫貧攻堅,取得了顯著的成績。截至2017年底,全鎮已脫貧329戶1285人,貧困發生率降至22.46%;人均可支配收入達8923元,比五年前增長66%。目前,鎮容村貌煥然一新,寬闊道路交叉相連,秦嶺深處的瓦房口鎮“蝶變”正在精彩上演。
黨建領航久久為功強“底子”
9月6日,秋后的瓦房口鎮顯得格外涼爽,老莊村油用牡丹種植大戶、黨員王國政一大早就跑到胡金河的田地里,查看油用牡丹長勢情況。胡金河是瓦房口鎮開展黨建領航助脫貧時主動認領的帶動發展油用牡丹產業的兩個貧困戶之一。王國政養過雞也養過香鶉雁,他想通過養殖業來帶動貧困戶增加收入,但隨著市場環境的改變,他發現種植比養殖更能帶動貧困戶發展。于是,去年他種植了油用牡丹100畝,吸納貧困勞動力20人。他說:“當前脫貧攻堅是黨的最大事業,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應該發揮模范帶頭作用,通過自己的力量,讓貧困戶脫貧增收。”像王國政這樣,亮身份做示范,帶動貧困戶脫貧只是瓦房口鎮基層黨建工作的一個縮影。
“黨要團結帶領人民進行偉大斗爭、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必須毫不動搖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把黨建設得更加堅強有力”。近年來,瓦房口鎮積極踐行“黨建領航在一線”基層黨建品牌,充分激活基層黨組織和黨員聯系服務群眾的內生動力。特別是今年,瓦房口鎮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選強配齊村“兩委”班子,促使7村1社區干部能力明顯提升。該鎮成立了包村干部、駐村扶貧工作隊、第一書記、村兩委會班子成員組成的“四支隊伍”臨時黨支部,大力實施“支部+園區+企業+合作社+貧困戶”的企業帶動模式和村級黨員結對幫扶活動,不斷提升“兩力兩率”,進一步健全村級民主管理,真正使基層黨組織成為推動精準扶貧的堅強戰斗堡壘。充分發揮黨員模范帶頭作用,鎮上積極搭建黨員帶動群眾致富的服務平臺,將黨支部建在產業鏈上、將黨小組建在合作社中。實施黨建領航脫貧攻堅以來,瓦房口鎮先后涌現了葉正朝、李莉等一大批能帶頭創業、帶領群眾致富的黨員先進典型,形成一人帶一戶、一戶帶一片、一片帶一村、一村帶一方的良好格局。
全面從嚴治黨,作風建設是關鍵。瓦房口鎮認真落實《關于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若干準則》,嚴肅執行黨規黨紀,鎮黨委、政府強化效能建設,全力打造廉潔機關,嚴厲查處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行為,建立健全了財務、接待、公務用車、考勤、干部考核等制度,進一步規范權力運行。全鎮著力整治“庸懶散慢虛”,切實履行“首問責任制”,嚴肅查處群眾身邊的“四風”問題,嚴格執行大約談機制,切實轉變干部工作作風,提升工作效能。2018年來鎮上共約談12人,立案8件,結案5件,給予黨紀處分5人。
為強化黨員教育管理,著力提升組織凝聚力,鎮黨委以“抓學習強素質”為抓手,以創辦“講習所”為載體,深化“黨員+”融合教育,嚴格落實“三會一課”制度,規范開展支部黨日、固定學習日等主題活動,把十九大精神和脫貧攻堅政策、典型事跡、反面案例列為黨員教育必修課。在全鎮全面推行黨員承諾制和積分管理,329名黨員圍繞政策宣傳、帶領貧困群眾務工等方面承諾980多件實事,促使黨員在脫貧攻堅主戰場發揮先鋒模范作用。
在“三變”改革中,瓦房口鎮突出黨建引領發展,強力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落實黨委委員聯系黨建示范點機制,發揮黨支部的引領作用,按照“黨支部+‘三變’改革+集體經濟+貧困戶”模式,把黨組織建設在產業園區,把貧困戶捆綁在產業鏈上,建立了大河生豬養殖、馬家臺藥材種植和金臺大棚菜等示范基地,同步推進了集體經濟發展,提升了群眾的獲得感。夯實戰斗堡壘,以“千村示范、萬村達標”標準化建設為契機,細化黨建任務,按照《村級黨組織標準化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啟動大河、老莊、街垣、馬家臺等4個村標準化建設,嚴把政治關、程序關,注重從致富帶頭人、優秀青年干部中發展黨員,各支部共確定發展對象10人,培養積極分子18人,轉預備黨員6人。
“一主兩優”產業脫貧夯“里子”
9月6日,看著瓦房口鎮顏家莊村九組十幾畝長勢旺盛的玄參,年輕的村支書蔡桂娥格外開心。她介紹,按照縣上和鎮上的產業發展布局,她帶領群眾前期試種了80畝中藥材玄參,沒想到顏家莊的沙土地非常適合玄參生長,明年3月肯定是個豐收年,看到能賺錢村民就會跟著干了。“玄參種植是顏家莊村集體經濟的一部分,我們緊跟‘一主兩優’產業發展思路,采用貧困戶土地入股,集體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的“三變”模式,把中藥材種植打造成群眾脫貧致富的主導產業。”蔡桂娥說。
瓦房口鎮所轄7個村1個社區都是貧困村,其中一半是深度貧困村,全鎮脫貧攻堅任務艱巨。近年來,瓦房口鎮圍繞全縣“一主兩優”脫貧產業布局,結合瓦房口鎮實際因地制宜,提出了以中藥材種植為主,做優地栽黑木耳和生態養殖兩個優勢產業項目。鎮上以中藥材為主導產業,打造萬畝中藥材種植基地,以馬家臺村為核心區種植玄參1050畝,輻射帶動金臺等5個村共種植中藥材4100多畝;大力實施地栽木耳,訂購地栽木耳菌種303萬元,老莊、街垣、金星三個村地栽木耳30畝23萬袋,實現600萬元產值;以大河村萬頭生豬示范村為龍頭,帶動全鎮養殖生豬1.5萬頭以上,金星、金臺發展山羊養殖1000多只,土雞散養3處5萬多只。
坐落在瓦房口鎮金臺村的卉豐現代農業園區,是全鎮現代農民的培育基地。卉豐現代農業園是一家集花卉種植、銷售以及珍稀花木觀光等為一體的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在縣上和鎮上的大力支持下,公司采取“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以卉豐農林開發有限公司為依托,以花卉種植專業合作社為平臺,以農戶為主體,實行“五統一”管理制度,即統一種苗供應、統一技術規程、統一田間管理、統一投入使用、統一品牌銷售。依托金臺卉豐產業園龍頭企業,金臺、街垣新建大棚34個占地28畝,種植花卉、大棚蔬菜,食用菌80多畝。也正是金臺卉豐產業園,讓瓦房口上百農村輔助勞力告別了種莊稼,成了花卉種植的主力軍,土地資源“轉起來”,村民的腰包真正的“鼓起來”。據介紹,依托卉豐現代農業產業園,已帶動22戶62名貧困戶穩定脫貧,戶均增加現金收入5000元以上。
為壯大集體經濟,瓦房口鎮按照“六型聯結、三七分配”的聯結機制,已發展涉農經濟組織43個,村均達到4個以上,成立村集體股份制合作社8個,今年上級撥付扶貧資金497萬元,已經折股量化到1183戶。目前,轄區貧困村“三變”改革實現全覆蓋,實現了村級光伏發電全覆蓋,每個貧困戶都實現了有長期產業。按照就業一人全家脫貧的目標,通過全面摸底,對有勞動力的貧困戶加強教育培訓,技能培訓3800多人次,確保每名有勞動能力的脫貧對象至少掌握一至兩門致富技能,通過入園就業、外出務工等多種途徑實現了就業。鎮所轄各村還利用招聘護林員、保潔員等公益性崗位解決部分貧困群眾穩定脫貧。今年兌現退耕還林38.65萬元、公益林補償152.34萬元,已發放到位。
今年,瓦房口鎮黨委、政府又爭取蘇陜合作項目,在老莊村移民點投資133萬元建立老莊村社區工廠,從事板栗、核桃、香椿等農副產品初加工,目前主要從事核桃初加工,日上勞動力30多人。該項目采取“支部+集體經濟+合作社+農戶”的運行模式,實行聯建聯營、產業脫貧的新機制,同時通過黨建與村集體經濟發展相融合、合作社發展與帶動貧困群眾靈活就業實現增收相關聯的辦法,實行村集體經濟提供廠房、合作社獨立經營,每年向村集體經濟上繳利潤的分配模式。社區工廠解決移民點在家勞動力28戶28人、工廠周邊非貧困戶勞動力20戶25人、貧困戶28戶34人,進廠務工者將采取計件、計時等靈活多樣的薪酬模式,月收入在1500元以上,帶動貧困戶脫貧增收,解決了群眾搬遷后富余勞動力的穩定就業問題,加快了老莊村的經濟發展和脫貧摘帽步伐。
脫貧攻堅路上,必須持之以恒,為形成長效機制抓脫貧,鎮上成立了脫貧攻堅工作領導小組,實行黨政主要領導分片包村,各村(社區)簽訂了目標責任書壓實工作責任,為脫貧攻堅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障。全鎮8個駐村工作隊14個包扶單位,377名幫扶干部與所有貧困戶實行包扶全覆蓋,并實行干部包抓負責制,真正將脫貧任務細化分解到村、到組、到戶、到人,形成了層層抓落實、人人抓扶貧的工作局面。鎮上還制定下發了瓦房口鎮《脫貧攻堅工作要點》《產業扶貧實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推行“三色旗”和“百分制”考核制度,采取“周安排、旬督辦、月考核、月通報”工作機制,對工作遲緩、完不成任務、弄虛作假的進行約談提醒、通報批評,用考核“指揮棒”倒逼工作落實,形成長效機制。
小康路上美麗鄉村亮“面子”
清新的空氣、干凈的硬化路面、潔凈的農家小院、充滿文化氣息的休閑廣場……秋高氣爽時節,走進大山深處的瓦房口鎮大河村,美麗鄉村圖景在眼前一幀幀浮現。大河村村支書張彩霞高興地說:“美好和現代氣息也從城里來到了農村,如今的農村已是一派村美民富的和樂場景。”她說,想不到曾經豬圈亂搭、廁所臭糞亂流,院落不整的大河村這幾年變化這么大,好日子讓鄉下農民都重視健康養生了,每天早晚,不少老人都在休閑廣場鍛煉跳舞健身。
近年來,瓦房口鎮借助美麗鄉村建設,大力開展清潔家園、清潔水源、清潔田園活動,著力打造環境優美、村容村貌整潔、產業特色鮮明、公共服務健全、鄉土文化繁榮、農民生活幸福的美麗鄉村,瓦房口鎮鄉村面貌煥然一新。
鎮上結合實際充分挖掘村莊資源稟賦,廣泛征求村民意見和建議,實行整治型和新建型并行,打造出馬家臺、金臺村等各具特色的一村一品示范村,各村以點成面卻又相得益彰。鎮上堅持以“五化”為抓手,“加減乘除”一起做,“關停并轉”一起抓,強力推進環境整治。搶抓省上實施農村基礎設施“三提升”行動的有利機遇,統籌推進道路暢通工程、安全飲水工程、電網改造工程、醫療衛生工程、體育休閑工程“五大工程”建設,投資數萬元設置文化墻,力求展示村莊歷史民俗文化,倡樹道德文明風尚,文化墻已然成為傳播村莊文化、弘揚文明新風的主陣地。
為使美麗鄉村建設工作長抓不懈,鎮黨委、政府利用會議、展板及座談會等形式廣泛宣傳美麗鄉村建設,突出群眾主體作用,開展“和諧文明示范家庭”“星級文明戶”“道德之星”等創評活動,建立“善行義舉四德榜”,充分調動群眾的積極性,讓身邊的道德模范現身說教,讓百姓實實在在感受到道德的力量,引導廣大村民樹立愛家、愛村、愛國意識。鎮上集中開展“綠滿村莊”美家園、“輪戶值日”保清潔等活動,以活動美化村莊環境,以活動促進全村整體道德養成,以活動樹立文明新風,以活動助推美麗鄉村創建工作向縱深發展。
結合美麗鄉村建設,瓦房口鎮將精神脫貧作為重要抓手,全面推行扶志“六法”,深入開展扶貧扶志“六大行動”,多措并舉激發貧困群眾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變“要我脫貧”落后思想為“我要脫貧”主動行為。該鎮建成8個村“新農民講習所”開講73場次,承辦文藝匯演5多場次,評選誠信村民137人、致富帶頭人35名,有效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通過“扶知識、扶技術、扶思路”,開展技術技能培訓45場次,培訓貧困群眾1136人,提高了貧困群眾自主發展能力;通過“扶正氣、扶民風、扶美德”,建立“愛心超市”9個,覆蓋8個村(社區),覆蓋率達100%;孝德基金1.6萬元,評選孝子23人、孝媳31人、孝順家庭27個,表彰救助115人,獎勵資金8200元;發布誠信“紅黑榜”16次,修訂村規民約10多條,開展村級道德講堂26場次、道德評議16場次,很好地引導群眾遵紀守法,農村新風正氣得到弘揚。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我們全鎮當前凝心聚力脫貧攻堅,其實就是在為總書記的20字鄉村振興戰略總要求打基礎。”瓦房口鎮黨委書記方新鋒介紹說,順應全鎮一萬多名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新時代基層黨委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瓦房口鎮將瞄準生態旅游,緊緊圍繞生態瓦房、民族風情發展主線,繼續做強“一主兩優”特色產業,全力以赴打好當前脫貧攻堅戰,讓產業更旺,生態更美,農民更富,環境更靚,民風更淳樸的瓦房口鎮早日來到群眾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