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媛 吳春巧
椒園采摘
村民晾曬花椒
8月末,伴著夏末的清涼,記者走進柞水縣紅巖寺鎮張坪村的花椒產業園,百畝花椒林盡在眼前,一行行、一壟壟的花椒,綠的葉紅的果,真可謂是椒園紅霞,十里飄香。包扶單位柞水縣就業管理局的幫扶干部和貧困戶正活躍在山間地頭,查看花椒掛果情況。
精準扶貧精選產業
張坪村有589戶2035人,其中貧困戶178戶572人,是柞水縣有名的貧困村。包村扶貧工作中,看著山大溝深地少的村子,幫扶干部和村干部跑遍了溝溝岔岔,發現全村除了苞谷就是土豆,早些年種了些核桃樹,但由于氣溫低近些年愣是沒結幾個果子,連村民自家吃的都沒有,更別說賣了。全村沒有一個可以發展的支柱產業,這可怎么脫貧呢?
據幫扶干部介紹,張坪村的冬天非常冷,下一場雪就可能整個冬天都不融化,路上到處都是堅硬的冰溜子,幫扶干部無論去哪里,車里都要裝上鐵锨、沙袋,遇上路況不好的地方就地鏟些沙土墊一墊。2014年冬,通過幫扶責任人與村組干部一次次地調研、商討和研究,決定在村上發展花椒產業,柞水縣就業管理局工作人員帶隊赴“花椒之鄉”韓城考察,學習栽種和管理技術,并購回5萬株優質“大紅袍”花椒種苗。
“這些花椒苗不僅咱貧困戶栽種,所有村民都要栽種,我們要把張坪村的溝溝坎坎、坡坡垴垴、能種的地里都栽上花椒樹,讓花椒在張坪村形成氣候,成為一項支柱產業。”2016年年初,柞水縣就業管理局干部分成幾個小組,劃分片區指導群眾,請技術員開培訓班,植株間距多少,窩子要挖多深,根莖要埋幾寸都嚴格把關。500畝地5萬株花椒苗栽種下去,點燃了張坪村產業脫貧的希望。
“條條地埂埝畔花椒化,成片坡地荒地椒園化”是幫扶干部的初心,也是精準扶貧中村里的產業發展目標。他們因地制宜,制訂了張坪村2016-2020年花椒產業發展規劃,計劃打造慢坦坡、外排“南北兩翼”為重點的花椒基地1000多畝。積極推行“支部+集體經濟+基地+農戶”“土地租金+務工收入”等多種經營模式,實行合作社、企業、大戶和農戶抱團發展。
2017年3月,陜西歐珂藥業有限公司與張坪村“兩委”會達成了指導科學種植管理、按照市場最高價收購花椒的協議,將張坪村的花椒作為中藥材銷售給歐珂醫藥公司,解決了花椒的銷路問題。同年4月,村上成立“大紅袍”花椒合作社,吸納326戶農戶,柞水縣就業管理局為合作社投入4萬元資金,用于購買旋耕機、嫁接科管工具、有機肥,聘請5名管理人員統一科管,確保了花椒園科學化、規范化建設。
舊思想與新理念的“對決”
發展產業的初衷是好的,但問題和挫折不期而至。一畝椒園十畝田,一畝花椒過萬元。花椒產值固然高,可也得好好種好好管。2015年初種下的5萬株花椒苗,到了2017年缺苗了不少,管理好的地段和農戶,花椒苗已經竄至一兩米高了,眼看著第二年就要掛果。但有些農戶抱著懷疑的態度,不好好管理,要么花椒地里草比苗深,要么又種上了苞谷。看到這種情況,幫扶干部只能吆喝村組干部一家家追著群眾作工作。“老徐,你這地里可千萬別再種苞谷了,你看,一年苞谷能收入多少錢?你種好了花椒一年能賣一萬多,可不止苞谷十倍的收入呢,你要看長遠點。”“管和青家的,你把黃豆種得離花椒苗遠一點,它和花椒搶營養呢。”這只是慢坦坡片的情況,山高路遠的外排、王家坡情況要嚴重得多。
從地里回來再通報情況,大家開完會已是深夜。第二天天沒亮,柞水縣就業管理局負責人就帶上駐村幫扶干部,叫上小河溝組里的村民,二三十人踩著露水,鉆入沒過頭頂的雜草叢生的小路,爬上外排山頂。太陽還沒出來,云霧繚繞的外排山頂剛好是個大平臺,有著300多畝土層厚實的優質土地,要是管理得好,這里應該是滿眼蒼翠的花椒林了。然而,現實是得扒開雜草去找花椒苗,有些地里能找到,有些地里花椒苗只剩下了枯枝。村組干部低下了頭,花椒管理工作人員漲紅了臉,在場的村民干部都沉默了。
接下來,大家一個個排查問題,自查反省,提出整改意見,落實整改措施,抓緊補苗。2017年初,柞水縣就業管理局再次出資兩萬元,從韓城調回3萬株花椒苗,補栽缺苗地,又新栽種了200畝地,并指導村“兩委”成立了村集體經濟企業——柞水縣大豐生態農業有限責任公司,建立了慢坦坡花椒產業示范園,對花椒種植進行“三統一”管理,即農資統一采購、生產統一管理、銷售統一組織。流轉86戶群眾304畝土地入股村集體經濟,實現土地保底收益分紅,增加群眾財產性收入,吸收農戶在產業園務工,增加工資性收入,達產達效后,集體經濟收益分紅,增加群眾的轉移性收入。
同時,還邀請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李孟龍教授、柞水縣林業局專家劉智芳一邊開班進行理論培訓,一邊深入慢坦坡、外排、王家坡花椒園開展種植、修剪、肥土和病蟲害防治科管培訓。制定了《張坪村花椒種植管理辦法》,對于栽種科管好的農戶給予表彰鼓勵,對于不上心的農戶其花椒由大豐生態農業有限責任公司接管,公司管理人員在花椒的修剪、施肥等關鍵節點巡回到所有園區給予技術指導。
花椒帶來好日子
冬三九,夏三伏。從2014年“雙包雙促”開始,柞水縣就業管理局的全體干部職工這里一跑就是五年,從單位到張坪村,路況好的時候開車需要兩個小時,實際情況是5年當中有3年都在修路,常常一堵就是四五個小時,無論刮風下雨還是下雪、泥石流,他們都是勇往直前,從不含糊。年輕的干部職工拋家別子一待就是一個星期,碰上事多時一住就是20天到1個月,年紀大的老黨員石松和崔鳴鳳還有幾個月就要退休了,依然堅持每周三天兩夜住到村上開展扶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