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劉媛張瑩雪)3月1日,記者走進位于柞水縣小嶺鎮的寧商外貿服飾產業園生產車間,聽見各種機器的轉動聲響個不停。因為需要趕制服裝訂單,最近一段時間,汪森和工友們午飯后就戴上口罩匆匆開工了。
戰“疫”必有勝時,發展不能停步。柞水縣在嚴格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時,正在有序推進企業復工復產。今年以來,柞水縣把就業扶貧基地和社區工廠建設等后續幫扶作為推動異地搬遷群眾脫貧致富的重要舉措來抓,讓貧困群眾就地就近就業,確保搬遷群眾產業發展有依托、穩定就業有平臺,實現“能發展、可致富”。
“原來我跟父母一直住在溝里,父親半身不遂,母親高位截癱,我為了照顧他們也沒工作,家里一點經濟來源都沒有,但是需要花錢的地方很多,2015年我家成了貧困戶。”汪森說,“2018年,通過移民搬遷,我家搬到了黃金移民小區,從此脫了貧。后來,政府為了解決我們的就業問題,去年開辦了社區工廠,我在熨燙車間上班,現在每個月收入2500元左右,一邊上班一邊照顧父母,經濟上寬松多了。”
2019年,為解決移民搬遷群眾就業問題,柞水縣通過招商,重點打造成立社區工廠——商洛瑪威爾琦服裝有限公司,該公司把轉移就業的重心從勞務輸出向就地就近就業轉移,著力破解全縣農村“三無”貧困勞動力就業增收難題。公司工廠的建成投產可帶動300人就業,產業園建成后可帶動1000人就業,年均可實現產值3億元,實現出口1億元以上。其中,一期項目在2019年8月已建成投產,二期工程計劃于2020年啟動。
據了解,柞水縣曹坪鎮也在2019年引進了社區工廠——寶雞豪克工貿有限公司,在德和小區和中廟村進行足球加工,投入資金110多萬元,帶動16名貧困戶就業,就此托起了附近貧困群眾就業增收的希望。
今年36歲的孟嬋家住曹坪鎮中坪社區一組,早年間因為家庭人口多,且沒有穩定收入來源,在2015年被認定為貧困戶,2018年她家雖然脫了貧,但收入依然全靠丈夫打零工維持,還有兩個上學的孩子,怎樣增加家庭收入成了孟嬋的一塊心病,讓她一籌莫展。2019年社區工廠開工后,她順利成為里面的一份子,有了穩定工資,再也不用為一家老小的生計發愁了。
據統計,截至目前,柞水縣累計培育就業扶貧基地21家,認定社區工廠18家,就近就地帶動貧困勞動力就業2200多人。除社區工廠外,柞水縣還加快扶貧產業園和扶貧作坊建設,確保搬遷群眾產業發展有依托、穩定就業有平臺。這些就業載體正以星火燎原之勢成為柞水脫貧攻堅的重要載體,成為支撐貧困群眾增收的一個個支點和希望,激發了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內生動力,讓群眾產業發展有依托、穩定就業有平臺,真正實現了讓搬遷群眾安居樂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