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鵬飛 吳彬
雙河村黨員致富能手在田間地頭開展農業技術培訓
清水村黨員志愿者在木耳產業基地晾曬木耳
“眼下疫情形勢嚴峻,今年就不出去打工了,在家門前種天麻,能顧家還能掙錢……”三月正是天麻和春季木耳種植的最佳時節,柞水縣鳳凰鎮貧困戶潘善志笑呵呵地說道。開春以來,柞水縣鳳凰鎮堅持黨建引領復工復產,探索“強村帶弱村、支部帶黨員、黨員帶群眾”產業發展路徑,引導群眾“門前就業、門前創業”,不斷鞏固脫貧攻堅成果。
村際村企聯合 產業連片發展
“疫情當前,家門口就業是農民最好的選擇,但每個村的條件和基礎不一樣,我們只要村村聯合、村企聯合,合力把產業做大,就業率就能提升,就能應對群眾的就業需求。”鳳凰鎮黨委書記王玉鋒對農村復工復產提出新想法。
為了促進社會經濟市場恢復正常秩序,鳳凰鎮在整建制向外輸出勞動力的同時,更加注重內部消化就業需求,織密產業網絡,鼓勵群眾自主創業,在頂層設計上取長補短,以強補弱,促進村與村、村與企業聯合發展產業,按照“市場運作、企業承載、農民參與、政策扶持、政府服務”的總體思路,在生產端堅持“主導產業增規模,特色產業增特色”,繼續拓展木耳產業基地的基數和規模,積極鼓勵群眾發展中藥材、土蜂、魔芋、養殖等特色產業,在加工端突出“以精加工提升產品附加值”,提升益厚仁加工廠、雙河扶貧加工車間的產值和品牌價值,在銷售端發揮線上銷售平臺對農特產品的帶動作用,強化電子商務平臺建設,形成“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的產業體系。
“大家都眼巴巴地瞅著咱這幾十個在建的木耳大棚,有好多人想包棚種植,大伙的創業激情高漲,創業基礎也非常好。”金鳳村黨支部書記孟謀堂看著木耳大棚基地樂開了花。目前,新增吊袋木耳大棚35個,全鎮計劃種植地栽木耳190萬袋,新建土蜂、魔芋、藥材特色產業基地9個,光伏發電
項目覆蓋4個村,雙河扶貧加工車間正常運營,新增自主創業群眾235人。
黨員群眾牽手 示范帶頭創業
產業有了領頭羊,群眾才能干勁兒十足,該鎮為鼓勵群眾“門前復產”,發揮網格化管理效能,推行總網格長、警長、片長、小組長、中心戶長“五長制”,推進疫情防控和復產復工,做到雙手抓、兩不誤。
該鎮將村(社區)劃分為“村、組、院落”三級網格,根據人口分布、地域特點、區域功能,將轄區村(居)民,按照10~25戶劃分院落網格,每2~3個網格為一個小組,由村級黨支部統管,構建鎮社聯動、功能集成、反應靈敏、扁平高效的疫情防控指揮體系和產業發展帶動體系。在每個院落網格中優選產業大戶、黨員先鋒、致富帶頭人和治安中心戶擔任中心戶長,全面摸排群眾的就業需求和產業發展需求,充分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牽起中心戶長與群眾的手,帶動群眾發展產業,實行資金互補、技術互補、勞務互補、資源互補,舉辦技術普及培訓課堂、開展復工復產政策宣傳、引導群眾“三資”入股,營造了黨員帶頭、群眾融入的大眾創業氛圍。
“去年,村支書帶我發展木耳,還將我培養為黨員,今年我既是黨員又是中心戶長,我也要帶動其他人發展木耳。”金鳳村貧困戶張吉哲在黨員大會上拍著胸脯說道。他以前是出了名的懶漢,“黨員中心戶”孟謀堂送他到吉林學習木耳種植技術,現如今,他已是村上的木耳種植產業大戶,今年帶頭種植木耳6萬袋,帶動4名群眾發展木耳產業。目前,全鎮優選中心戶長145個,帶動273名貧困戶發展產業,開展各類技能培訓30多場,培訓1000多人次,培養木耳“土專家”18人,真正實現了“強扶弱”帶動效應。
群眾嵌入產業鏈 確保增收致富
“疫情沒有結束,大家不敢出門,不要怕也不要慌,門前的致富路子有很多,掙錢的渠道也有很多,可以‘三資’入股村集體經濟組織,可以在產業基地務工,還可以在公益崗位工作……”龍潭村黨支部書記何降玲在廣播中向群眾介紹門前致富的方法和渠道。
為了讓廣大群眾共享脫貧攻堅紅利,提升群眾屬地就業指數,該鎮建立了穩定的脫貧致富鏈條,將群眾鑲嵌在產業鏈中,按照“以房屋出租掙租金、以資金入股掙股金、以就地務工掙薪金、以產品售賣掙現金”的致富目標,充分發揮鎮黨委一線指揮的統籌協調作用,建立產業基礎臺賬,摸清務工人員基數,實行勞務人員跨村調配,促進產業與就業緊密銜接。同時,在村級集體經濟組織中設置公益崗位,解決臨時性就業收入不穩定的問題,爭取實現最大化就業、最大化共享、最大化獲益。
“金鳳木耳基地急需務工人員,請各村中心戶及時上報,明早8點上工……”這是3月6日鳳凰鎮就業管理群中的一則招工信息,也是產業帶動就業的一個縮影。鳳凰古街旅游區的土特產品專賣店,門店向貧困戶協議租賃,土特產品由貧困戶加工,員工雇傭的也是貧困戶,一家門店中的產業鏈中鑲嵌的貧困戶達13人。復工復產在即,清水村、金鳳村的木耳大棚,參與基地建設務工、木耳菌袋打孔、木耳棚承包的貧困戶200多人次。全鎮貧困勞動力實現就業1433人,開發保潔員、護林員等各類公益性崗位173個,復工復產秩序井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