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崔香涵)今年以來,柞水縣瓦房口鎮調整產業結構,加強技術服務,大力發展產業,決戰決勝脫貧攻堅。
確定一個思路。按照“一主兩優”脫貧產業布局,明確了以中藥材種植為主,特色畜禽養殖、大棚木耳為優,光伏發電補短板的產業發展思路,建立了以馬家臺村為中心的中藥材發展基地,老莊、街垣、金星、金臺等村木耳基地,大河村萬頭生豬示范村基地,以金臺卉豐產業園為龍頭的花卉、大棚菜、食用菌基地。
選準一個產業。因村因戶制宜,按照有勞動能力的戶每戶都有1至2項中長期產業的思路,重點發展以核桃、板栗為主的林果產業,以玄參、毛之母等為主的中藥材產業,以養殖生豬、山羊、土雞、蜜蜂為主的養殖業,農戶自主發展以釀果酒、榨核桃油為代表的經濟作物產業,形成了“村村有項目、戶戶有產業”的發展格局。
建立一個臺賬。充分發動幫扶干部及駐村工作隊員、第一書記、鎮村干部入戶走訪調查,根據貧困戶實際情況進行系統歸類,科學引導貧困戶與集體經濟合作社、經營實體建立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按照長期產業與中短期相結合的方式,分別建立臺賬,指導群眾科學系統的發展產業。
提供一套服務。建立了鎮、村兩級聯動的“三農”服務網絡,向8個村(社區)派出農業技術指導員,扎實開展產業發展技術服務;向每個木耳產業發展基地派駐鎮級技術指導員1名,協同縣級指導員做好木耳發展技術服務。
培育一批主體。大力扶持培育一批帶動能力強、品牌效應好、發揮作用明顯的合作社,成立8個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社,法人代表調整為各黨支部書記。互助資金協會8個,協會資金累計達291.6萬元,加入協會農戶達473戶,累計發放借款202.6萬元。目前,全鎮已有卉豐省級農業產業園區、惠仁市級農業示范園區等涉農經濟組織43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