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潘道華)今年以來,柞水縣堅持把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總抓手,緊扣“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標,不斷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
突出規劃,做好頂層設計實施。把握好發展思路和定位,組織力量分階段、分級次,做好規劃,堅持近期、中期、遠期相結合,上下呼應。工作中實施掛圖作戰,分級落實責任,定目標、定任務、定考核、定獎懲,推進規劃實施。
突出宜業,發展壯大主導產業。以實施木耳產業“六大行動”為抓手,不斷延伸柞水木耳精深加工鏈條,在擴規模、提質量、強品牌上下功夫,在深加工、精分離、全利用上做文章,切實將木耳產業打造成鄉村振興的支柱產業。做優做特鄉村特色旅游,結合各地的歷史故事和地名傳說,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配套,做出生態旅游精品。
突出宜居,改造提升人居環境。以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為突破口,集中開展以道路河流、房前屋后等為重點的全領域環境整治工作,嚴格按照城鎮環境標準打造具有鄉村特色的人居環境。突出做好沿線河道環境提升以及農村危舊房屋清零和風貌管控,整體推進村莊綠化、美化、凈化、亮化。完善衛生廁所、污水處理、垃圾處理設施,常態化開展“三清一改”村莊清潔行動,推進環境整治工作取得實效。
突出創新,推動全民參與發展。健全利益聯結機制,倡導“自己家園自己建”,組建本地有技術專長群眾成立工匠隊伍,全面參與社區規劃設計和人居環境提升等各環節建設,著力實現群眾增收和人居環境提升的“雙贏”。探索產業發展獎補政策,形成鼓勵先行先試。支持人才、資金、資源等要素合理有序流動,吸引本地各類人才返鄉創業發展,大力培育特色農產品加工、特色小吃等業態。
突出管理,實現鄉村管理常態。按照“五有”要求,構建“建管并重、以管促建”的微治理模式。以黨支部為核心,因地制宜、因勢利導成立“一部二會三隊”,負責對村莊的環境衛生整治、紅白喜事操辦、文明先進評比等進行集體商議決定,積極營造民事民議、民事民辦、民事民管的濃厚氛圍。按照村規民約等管理措施,執行風貌管控、環境衛生工作,實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監督,確保村容環境治理的常態化。
突出機制,確保示范村可持續發展。高度重視示范村建設后續管理,積極爭取長效管護資金扶持,鞏固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等基礎性工作成果,防止出現大投入、大建設,輕管理、不維護,從而導致“爛攤子”的不利局面;積極爭取示范村建設相關政策,制定適應可持續發展需求的監管體系;積極拓寬社會資本參與示范村建設的路徑,建立多元化投入的機制,增強社會資本參與示范村建設的收益預期,促進示范村建設健康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