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肖云)近日,柞水縣參加農業農村部組織召開的“脫貧地區農業品牌公益幫扶視頻推進會”,介紹了柞水木耳產業發展情況,提出了品牌運營、電商銷售等五個方面具體幫扶請求,這標志著柞水縣正式入選全國首批農業品牌公益幫扶縣。
近年來,柞水縣圍繞縣情實際、依托生態優勢,將木耳確定為“一縣一業”脫貧主導產業,按照打造一個柞水木耳區域公用品牌和企業產品“母子品牌”,建立全國黑木耳、柞水木耳兩個生產技術和質量標準,完善木耳質量檢測、追溯、誠信三個體系,突出產業規模化、產業化、標準化、品牌化四化路徑,實施品牌提升、品牌營銷、原種培育、新品研發、規模擴張、延鏈補鏈六大行動的工作思路,注冊了“柞水木耳”公共品牌,引入吉林農業大學建成李玉院士工作站,建成以木耳為主體的現代農業產業園2個,建成百萬袋木耳示范基地45個,木耳產業園6個,引進和培育農業龍頭企業9家,發展電商經營主體170多家,柞水木耳入選了“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并納入“國家品牌計劃——廣告精準扶貧”的特色產品。
今年5月,農業農村部農業品牌專家工作委員會聯合阿里巴巴等啟動“脫貧地區品牌公益幫扶試點行動”,在新疆阿克蘇、江西尋烏、湖南永順、云南孟連縣、陜西清澗縣、陜西柞水縣、甘肅禮縣、廣西田東縣、河北阜平縣等10個農產品特色區域,打造和布局農業品牌及數字農業產業鏈。
為切實推動木耳產業高質量發展,柞水縣制定了《柞水木耳“十四五”發展規劃》,出臺了木耳產業《管理辦法》《發展考核獎懲辦法》《發展指導意見》和《發展督查辦法》等政策性文件,每年設立不低于1000萬元專項基金,保障木耳產業發展。計劃到2023年年底,建成3個“千萬袋木耳產業帶”,10個以上木耳產業興旺示范村,50個以上“百萬袋”木耳專業村,實現木耳年種植規模1.2億袋、產量6000噸,到“十四五”末,努力實現柞水木耳年生產1.5億袋、產干品超過7300噸、全產業鏈產值達到50億元,真正把小木耳辦成大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