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奇瑞
坐落在柞水縣杏坪鎮安平村一組的樹齡達1200年的大柞樹,樹冠覆蓋120平方米,樹高25米,生長旺盛,至今每年還結出像板栗一樣大的橡子。
柞水木耳
金米村的露天袋料木耳栽培
秋末冬初的柞樹林
2020年4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到商洛市柞水縣考察調研,在小嶺鎮金米村袋料木耳大棚向干部群眾了解木耳生產情況,點贊“小木耳、大產業”。此后,柞水木耳一路暢銷,聞名全國。
袋料木耳的主料,就是柞樹的木屑。從事過椴木生產木耳的人都知道,只有柞樹椴木點種的木耳才有產出效益。其他樹木(除芳香烴的樹木外)雖然都能長出木耳,但產量很低,甚至只有柞樹產量的十分之一到二十分之一。也就是說,用同樣的生產方式,一架柞樹木耳產出5到10公斤木耳,而一架其他樹木甚至產不出一公斤木耳。
即使是現在節省原料的袋料木耳生產,配料中木屑的比例也要占到78%以上。用柞樹的木屑做袋料的主料,木耳產量才足夠高,才有生產利潤空間。在目前的技術條件下,離開柞樹,袋料木耳生產的利潤就非常有限。在柞水縣,柞樹的鄉土名就叫“耳樹”,意思即生產木耳的樹。
柞樹耐貧瘠,根系發達,喜溫暖濕潤氣候,也耐寒冷、干旱和瘠薄,對土壤要求不高,有很強的適應能力,在我國東北、華北、西北各地都有分布,在防護林、用材林、經濟林、薪炭林中均占有顯著位置,也是生產栓皮的樹種。柞水中低山區普遍自然生長著柞樹,人工栽植的也有少許。
柞樹的皮層和樹木之間的形成層很厚,營養非常豐富,所以剝除栓皮后照樣能存活,并且很快就能愈合傷口,兩三年就能恢復長出栓皮。柞樹的形成層正是適合真菌生產的最佳材料,所以能生產出高產量、高質量的木耳。
在沒有人工點菌技術之前,柞水人砍倒柞樹截成椴木,困山兩三年,可以自然長出木耳來,雖然產量低,但質量很高,曾是皇室貢品和出口產品。進入21世紀以來,國家實行天然林保護,林區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只能用柞樹的枝丫或鋸末從事靈芝、天麻、黑木耳栽培,仍然有不錯的產出。現在,柞水利用天然林森林撫育工程所疏除的小柞木和疏林的枝丫梢頭做木耳的袋料主料。
柞樹的果實稱作橡子,淀粉含量達60%左右,既可食用,又可作紡織工業漿紗用的原料。橡子是比水稻、小麥“資格”還要老的糧食,人們食用橡子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多年。在饑荒之年,人們把橡子碾碎,制成橡子面充饑。現代科技研究表明,橡子仁含蛋白質8.52%、脂肪4.56%、粗纖維9.73%,還含有18種氨基酸和豐富的礦物質元素以及糖類等,其營養價值和熱值均與玉米、高粱相近,是一種有很高開發利用價值的野生植物資源。近年來,國內外對其研究和開發利用不斷深入,橡子食用產品也相繼推向市場,如橡仁豆腐、橡子涼粉、橡子冷面、橡子醬、橡子羹等,都很受消費者歡迎。橡子不僅可替代糧食生產工業淀粉,還可以代替糧食釀酒。
柞水的櫟葉含蛋白質12.4%,可飼柞蠶,柞蠶因喜食柞樹葉而得名。柞蠶在我國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柞蠶絲是我國特有的紡織原料之一,其絲綢具有獨特的珠寶光澤,天然華貴、滑爽舒適,歷來是廣受歡迎的紡織服裝面料。柞水過去就有養柞蠶的歷史,我上初中在學校勤工儉學時,就和同學們養過柞蠶。
柞樹渾身都是寶,柞水縣就是以柞樹命名的。1913年1月撤孝義廳設孝義縣后,因與山西省孝義縣同名,故取古柞水之名將孝義縣改為柞水縣。查《新華字典》和《現代漢語詞典》,“柞”字為多音字。讀zuò時,表示櫟的統稱,如柞蠶、柞絲、柞櫟;讀zhà時,就表示柞水縣這個地名了。